金刚经
繁体 转发 您是第 359 位访问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简介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现存于大英图书馆。
《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
金刚经属于《大正新修大藏经》中般若部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由于该经旨在论述成道境界,即无上正等正觉,在佛教中亦为“不可说境界”,故尽管经文篇幅短小,其文字结构仍然晦涩复杂。经文中强调“真理”本身的不合逻辑,必须躬亲体验才能感悟,而无法透过文字和简单逻辑推理而得。由于其精神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念相契合,《金刚经》在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后的禅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也随之源远流长。
金刚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金刚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金刚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金刚经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金刚经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金刚经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金刚经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金刚经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经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金刚经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金刚经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金刚经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金刚经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经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金刚经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
金刚经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金刚经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金刚经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金刚经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金刚经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金刚经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金刚经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rú
如shì
是wǒ
我wén
闻·
·yī
一shí
时fó
佛zài
在shě
舍wèi
卫guó
国·
·qí
祇shù
树ji
给gū
孤dú
独yuán
园·
·
yǔ
与dà
大bǐ
比qiū
丘zhòng
众qiān
千èr
二bǎi
百wǔ
五shí
十rén
人jù
俱·
·
ěr
尔shí
时shì
世zūn
尊·
·shí
食shí
时·
·zhuo
著yī
衣chí
持bō
钵·
·rù
入shě
舍wèi
卫dài
大chéng
城·
·
qǐ
乞shí
食·
·yú
于qí
其chéng
城zhōng
中·
·cì
次dì
第qǐ
乞yǐ
已·
·hái
还zhì
至běn
本chǔ
处·
·
fàn
饭shí
食qì
讫·
·shōu
收yī
衣bō
钵·
·xǐ
洗zú
足yǐ
已·
·fū
敷zuò
座ér
而zuò
坐·
·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shí
时zháng
长lǎo
老xū
须pú
菩tí
提·
·zài
在dà
大zhòng
众zhōng
中·
·jí
即cóng
从zuò
座qǐ
起·
·
piān
偏tǎn
袒yòu
右jiān
肩·
·yòu
右xī
膝zhuo
著dì
地·
·hé
合zhǎng
掌gōng
恭jìng
敬·
·
ér
而bái
白fó
佛yán
言·
·xī
稀yǒu
有shì
世zūn
尊·
·rú
如lái
来shàn
善hù
护niàn
念zhū
诸pú
菩sà
萨·
·
shàn
善fù
付zhǔ
嘱zhū
诸pú
菩sà
萨·
·shì
世zūn
尊·
·shàn
善nán
男zǐ
子·
·shàn
善nǚ
女rén
人·
·
fā
发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xīn
心·
·yún
云hé
何yīng
应zhù
住·
·
yún
云hé
何xiáng
降fú
伏qí
其xīn
心·
·fó
佛yán
言·
·shàn
善zāi
哉!
!shàn
善zāi
哉·
·xū
须pú
菩tí
提·
·
rú
如rǔ
汝suǒ
所shuō
说·
·rú
如lái
来shàn
善hù
护niàn
念zhū
诸pú
菩sà
萨·
·shàn
善fù
付zhǔ
嘱zhū
诸pú
菩sà
萨·
·
rǔ
汝jīn
今dì
谛tīng
听·
·dāng
当wéi
为rǔ
汝shuō
说·
·shàn
善nán
男zǐ
子·
·shàn
善nǚ
女rén
人·
·
fā
发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xīn
心·
·yīng
应rú
如shì
是zhù
住·
·
rú
如shì
是xiáng
降fú
伏qí
其xīn
心·
·wéi
唯rán
然·
·shì
世zūn
尊·
·yuàn
愿yao
乐yù
欲wén
闻·
·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fó
佛gào
告xū
须pú
菩tí
提·
·zhū
诸pú
菩sà
萨mó
摩hē
诃sà
萨·
·yīng
应rú
如shì
是xiáng
降fú
伏qí
其xīn
心·
·
suǒ
所yǒu
有yī
一qiē
切zhòng
众shēng
生zhī
之lèi
类·
·ruò
若luǎn
卵shēng
生·
·ruò
若tāi
胎shēng
生·
·
ruò
若shī
湿shēng
生·
·ruò
若huà
化shēng
生·
·ruò
若yǒu
有sè
色·
·ruò
若wú
无sè
色·
·ruò
若yǒu
有xiǎng
想·
·
ruò
若wú
无xiǎng
想·
·ruò
若fēi
非yǒu
有xiǎng
想fēi
非wú
无xiǎng
想·
·
wǒ
我jiē
皆lìng
令rù
入wú
无yú
余niè
涅pán
槃ér
而miè
灭dù
度zhī
之·
·
rú
如shì
是miè
灭dù
度wú
无liàng
量wú
无shù
数wú
无biān
边zhòng
众shēng
生·
·
shí
实wú
无zhòng
众shēng
生dé
得miè
灭dù
度zhě
者·
·
hé
何yǐ
以gù
故·
·xū
须pú
菩tí
提·
·ruò
若pú
菩sà
萨yǒu
有wǒ
我xiāng
相·
·
rén
人xiāng
相·
·zhòng
众shēng
生xiāng
相·
·shòu
寿zhě
者xiāng
相·
·jí
即fēi
非pú
菩sà
萨·
·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fù
复cì
次xū
须pú
菩tí
提·
·pú
菩sà
萨yú
于fǎ
法·
·yīng
应wú
无suǒ
所zhù
住·
·xíng
行yú
于bù
佈shī
施·
·
suǒ
所wèi
谓bù
不zhù
住sè
色bù
佈shī
施·
·bù
不zhù
住shēng
声xiāng
香wèi
味chù
触fǎ
法bù
佈shī
施·
·
xū
须pú
菩tí
提·
·pú
菩sà
萨yīng
应rú
如shì
是bù
佈shī
施·
·bù
不zhù
住yú
于xiāng
相.
·
hé
何yǐ
以gù
故·
·ruò
若pú
菩sà
萨bù
不zhù
住xiāng
相bù
佈shī
施·
·qí
其fú
福dé
德bù
不kě
可sī
思liang
量·
·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dōng
东fāng
方xū
虚kōng
空kě
可sī
思liang
量fǒu
不·
·
fǒu
不yě
也·
·shì
世zūn
尊·
·xū
须pú
菩tí
提·
·
nán
南xī
西běi
北fāng
方·
·sì
四wéi
维shàng
上xià
下xū
虚kōng
空·
·kě
可sī
思liang
量fǒu
不·
·
fǒu
不yě
也·
·shì
世zūn
尊·
·xū
须pú
菩tí
提·
·
pú
菩sà
萨wú
无zhù
住xiāng
相bù
佈shī
施·
·fú
福dé
德yì
亦fù
复rú
如shì
是bù
不kě
可sī
思liang
量·
·
xū
须pú
菩tí
提·
·pú
菩sà
萨dàn
但yīng
应rú
如suǒ
所jiào
教zhù
住·
·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kě
可yǐ
以shēn
身xiāng
相jiàn
见rú
如lái
来fǒu
不·
·
fǒu
不yě
也·
·shì
世zūn
尊·
·bù
不kě
可yǐ
以shēn
身xiāng
相dé
得jiàn
见rú
如lái
来·
·hé
何yǐ
以gù
故·
·
rú
如lái
来suǒ
所shuō
说shēn
身xiāng
相·
·jí
即fēi
非shēn
身xiāng
相·
·
fó
佛gào
告xū
须pú
菩tí
提·
·fán
凡suǒ
所yǒu
有xiāng
相·
·jiē
皆shì
是xū
虚wàng
妄·
·
ruò
若jiàn
见zhū
诸xiāng
相fēi
非xiāng
相·
·jí
则jiàn
见rú
如lái
来·
·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xū
须pú
菩tí
提bái
白fó
佛yán
言·
·shì
世zūn
尊·
·pō
颇yǒu
有zhòng
众shēng
生·
·
dé
得wén
闻rú
如shì
是yán
言shuō
说zhāng
章jù
句·
·shēng
生shí
实xìn
信fú
不·
·
fó
佛gào
告xū
须pú
菩t
提·
·mò
莫zuò
作shì
是shuō
说·
·
rú
如lái
来miè
灭hòu
后·
·hòu
后wǔ
五bǎi
百suì
岁·
·yǒu
有chí
持jiè
戒xiū
修fú
福zhě
者·
·
yú
于cǐ
此zhāng
章jù
句·
·néng
能shēng
生xìn
信xīn
心·
·yǐ
以cǐ
此wéi
为shí
实·
·
dāng
当zhī
知shì
是rén
人·
·bù
不yú
于yī
一fó
佛èr
二fó
佛sān
三sì
四wǔ
五fó
佛ér
而zhǒng
种shàn
善gēn
根·
·
yǐ
已yú
于wú
无liàng
量qiān
千wàn
万fó
佛suǒ
所·
·zhǒng
种zhū
诸shàn
善gēn
根·
·
wén
闻shì
是zhāng
章jù
句·
·nǎi
乃zhì
至yī
一niàn
念shēng
生jìng
净xìn
信zhě
者·
·
xū
须pú
菩tí
提·
·rú
如lái
来xī
悉zhī
知xī
悉jiàn
见·
·
shì
是zhū
诸zhòng
众shēng
生·
·dé
得rú
如shì
是wú
无liàng
量fú
福dé
德·
·
hé
何yǐ
以gù
故·
·shì
是zhū
诸zhòng
众shēng
生·
·
wú
无fù
复wǒ
我xiāng
相·
·rén
人xiāng
相·
·zhòng
众shēng
生xiāng
相·
·shòu
寿zhě
者xiāng
相·
·
wú
无fǎ
法xiāng
相·
·yì
亦wú
无fēi
非fǎ
法xiāng
相·
·
hé
何yǐ
以gù
故·
·shì
是zhū
诸zhòng
众shēng
生·
·ruò
若xīn
心qǔ
取xiāng
相·
·
jí
则wéi
为zhuo
著wǒ
我rén
人zhòng
众shēng
生shòu
寿zhě
者
ruò
若qǔ
取fǎ
法xiāng
相·
·jí
即zheuo
著wǒ
我rén
人zhòng
众shēng
生shòu
寿zhě
者·
·
hé
何yǐ
以gù
故·
·ruò
若qǔ
取fēi
非fǎ
法xiāng
相·
·
jí
即zhuo
著wǒ
我rén
人zhòng
众shēng
生shòu
寿zhě
者·
·
shì
是gù
故bù
不yīng
应qǔ
取fǎ
法·
·bù
不yīng
应qǔ
取fēi
非fǎ
法·
·
yǐ
以shì
是yì
义gù
故·
·rú
如lái
来cháng
常shuō
说·
·
rǔ
汝děng
等bǐ
比qiū
丘·
·zhī
知wǒ
我shuō
说fa
法·
·rú
如fá
筏yù
喻zhě
者·
·
fǎ
法shàng
尚yīng
应shě
舍·
·hé
何kuàng
况fēi
非fǎ
法·
·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
rú
如lái
来dé
得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yē
耶·
·
rú
如lái
来yǒu
有suǒ
所shuō
说fa
法yē
耶·
·
xū
须pú
菩tí
提yán
言·
·rú
如wǒ
我jiě
解fó
佛suǒ
所shuō
说yì
义·
·
wú
无yǒu
有dìng
定fǎ
法·
·míng
名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
·
yì
亦wú
无yǒu
有dìng
定fǎ
法·
·rú
如lái
来kě
可shuō
说·
·
hé
何yǐ
以gù
故·
·rú
如lái
来suǒ
所shuō
说fa
法·
·
jiē
皆bù
不kě
可qǔ
取·
·bù
不kě
可shuō
说·
·fēi
非fǎ
法·
·fēi
非fēi
非fǎ
法·
·
suǒ
所yǐ
以zhě
者hé
何·
·yī
一qiē
切xián
贤shèng
圣·
·jiē
皆yǐ
以wú
无wéi
为fǎ
法ér
而yǒu
有chā
差bié
别·
·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
ruò
若rén
人mǎn
满sān
三qiān
千dà
大qiān
千shì
世jiè
界qī
七bǎo
宝·
·yǐ
以yòng
用bù
佈shī
施·
·
shì
是rén
人suǒ
所dé
得fú
福dé
德·
·nìng
宁wéi
为duō
多bù
不·
·
xū
须pú
菩tí
提yán
言·
·shèn
甚duō
多·
·shì
世zūn
尊·
·
hé
何yǐ
以gù
故·
·shì
是fú
福dé
德·
·jí
即fēi
非fú
福dé
德xìng
性·
·
shì
是gù
故rú
如lái
来shuō
说fú
福dé
德duō
多·
·
ruò
若fù
复yǒu
有rén
人·
·yú
于cǐ
此jīng
经zhōng
中·
·shòu
受chí
持nǎi
乃zhì
至sì
四jù
句jì
偈děng
等·
·
wéi
为tā
他rén
人shuō
说·
·qí
其fú
福shèng
胜bǐ
彼·
·
hé
何yǐ
以gù
故·
·xū
须pú
菩tí
提·
·yī
一qiē
切zhū
诸fó
佛·
·
jí
及zhū
诸fó
佛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fǎ
法·
·jiē
皆cóng
从cǐ
此jīng
经chū
出·
·
xū
须pú
菩tí
提·
·suǒ
所wèi
谓fó
佛fǎ
法zhě
者·
·jí
即fēi
非fó
佛fǎ
法·
·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
xū
须tuó
陀huán
洹néng
能zuò
作shì
是niàn
念·
·wǒ
我dé
得xū
须tuó
陀huán
洹guǒ
果fǒu
不·
·
xū
须pú
菩tí
提yán
言·
·fǒu
不yě
也·
·shì
世zūn
尊·
·hé
何yǐ
以gù
故·
·
xū
须tuó
陀huán
洹míng
名wéi
为rù
入liú
流·
·ér
而wú
无suǒ
所rù
入·
·
bù
不rù
入sè
色shēng
声xiāng
香wèi
味chù
触fǎ
法·
·shì
是míng
名xū
须tuó
陀huán
洹·
·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sī
斯tuó
陀hán
含néng
能zuò
作shì
是niàn
念·
·
wǒ
我dé
得sī
斯tuó
陀hán
含guǒ
果fǒu
不·
·xū
须pú
菩tí
提yán
言·
·
fǒu
不yě
也·
·shì
世zūn
尊·
·hé
何yǐ
以gù
故·
·
sī
斯tuó
陀hán
含míng
名yī
一wǎng
往lái
来·
·ér
而shí
实wú
无wǎng
往lái
来·
·shì
是míng
名sī
斯tuó
陀hán
含·
·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e
阿nà
那hán
含néng
能zuò
作shì
是niàn
念·
·
wǒ
我dé
得e
阿nà
那hán
含guǒ
果fǒu
不·
·xū
须pú
菩tí
提yán
言·
·
fǒu
不yě
也·
·shì
世zūn
尊·
·hé
何yǐ
以gù
故·
·
e
阿nà
那hán
含míng
名wéi
为bù
不lái
来·
·ér
而shí
实wú
无bù
不lái
来·
·
shì
是gù
故míng
名e
阿nà
那hán
含·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
e
阿luó
罗hàn
汉néng
能zuò
作shì
是niàn
念·
·wǒ
我dé
得e
阿luó
罗hàn
汉dào
道fǒu
不·
·
xū
须pú
菩tí
提yán
言·
·fǒu
不yě
也·
·shì
世zūn
尊·
·hé
何yǐ
以gù
故·
·
shí
实wú
无yǒu
有fǎ
法·
·míng
名ā
阿luó
罗hàn
汉·
·
shì
世zūn
尊·
·ruò
若e
阿luó
罗hàn
汉zuò
作shì
是niàn
念·
·wǒ
我dé
得e
阿luó
罗hàn
汉dào
道·
·
jí
即wéi
为zhuo
著wǒ
我rén
人zhòng
众shēng
生shòu
寿zhě
者·
·shì
世zūn
尊·
·
fó
佛shuō
说wǒ
我dé
得wú
无zhèng
挣sān
三mèi
昧·
·rén
人zhōng
中zuì
最wéi
为dì
第yī
一·
·
shì
是dì
第yī
一lí
离yù
欲e
阿luó
罗hàn
汉·
·
shì
世zūn
尊·
·wǒ
我bù
不zuò
作shì
是niàn
念·
·wǒ
我shì
是lí
离yù
欲e
阿luó
罗hàn
汉·
·
shì
世zūn
尊·
·wǒ
我ruò
若zuò
作shì
是niàn
念·
·wǒ
我dé
得e
阿luó
罗hàn
汉dào
道·
·
shì
世zūn
尊zé
则bù
不shuō
说xū
须pú
菩t
提·
·shì
是yào
乐a
阿lán
兰nà
那xíng
行zhě
者·
·
yǐ
以xū
须pú
菩tí
提shí
实wú
无suǒ
所xíng
行·
·ér
而míng
名xū
须pú
菩tí
提·
·
shì
是yào
乐ā
阿lán
兰nà
那xíng
行·
·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fó
佛gào
告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rú
如lái
来xī
昔zài
在rán
然dēng
灯fó
佛suǒ
所·
·
yú
于fǎ
法yǒu
有suǒ
所dé
得fǒu
不·
·fǒu
不yě
也·
·shì
世zūn
尊·
·
rú
如lái
来zài
在rán
然dēng
灯fó
佛suǒ
所·
·yú
于fǎ
法shí
实wú
无suǒ
所dé
得·
·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pú
菩sà
萨zhuāng
庄yán
严fó
佛tǔ
土fǒu
不·
·
fǒu
不yě
也·
·shì
世zūn
尊·
·hé
何yǐ
以gù
故·
·
zhuāng
庄yán
严fó
佛tǔ
土zhě
者·
·jí
即fēi
非zhuāng
庄yán
严·
·shì
是míng
名zhuāng
庄yán
严·
·
shì
是gù
故xū
须pú
菩tí
提·
·zhū
诸pú
菩sà
萨mó
摩hē
诃sà
萨·
·
yīng
应rú
如shì
是shēng
生qīng
清jìng
净xīn
心·
·bù
不yīng
应zhù
住sè
色shēng
生xīn
心·
·
bù
不yīng
应zhù
住shēng
声xiāng
香wèi
味chù
触fǎ
法shēng
生xīn
心·
·
yīng
应wú
无suǒ
所zhù
住ér
而shēng
生qí
其xīn
心·
·xū
须pú
菩tí
提·
·
pì
譬rú
如yǒu
有rén
人·
·shēn
身rú
如xū
须mí
弥shān
山wáng
王·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
shì
是shēn
身wéi
为dà
大fǒu
不·
·xū
须pú
菩tí
提yán
言·
·shèn
甚dà
大·
·shì
世zūn
尊·
·
hé
何yǐ
以gù
故·
·fó
佛shuō
说fēi
非shēn
身·
·shì
是míng
名dà
大shēn
身·
·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xū
须pú
菩tí
提·
·rú
如héng
恒hé
河zhōng
中suǒ
所yǒu
有shā
沙shù
数·
·rú
如shì
是shā
沙děng
等héng
恒hé
河·
·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shì
是zhū
诸héng
恒hé
河shā
沙·
·nìng
宁wéi
为duō
多fǒu
不·
·
xū
须pú
菩tí
提yán
言·
·shèn
甚duō
多·
·shì
世zūn
尊·
·dàn
但zhū
诸héng
恒hé
河·
·shàng
尚duō
多wú
无shù
数·
·
hé
何kuàng
况qí
其shā
沙·
·xū
须pú
菩tí
提·
·wǒ
我jīn
今shí
实yán
言gào
告rǔ
汝·
·
ruò
若yǒu
有shàn
善nán
男zǐ
子·
·shàn
善nǚ
女rén
人·
·
yǐ
以qī
七bǎo
宝mǎn
满ěr
尔suǒ
所héng
恒hé
河shā
沙shù
数sān
三qiān
千dà
大qiān
千shì
世jiè
界·
·
yǐ
以yòng
用bù
布shī
施·
·dé
得fú
福duō
多fǒu
不·
·
xū
须pú
菩tí
提yán
言·
·shèn
甚duō
多·
·shì
世zūn
尊·
·
fó
佛gào
告xū
须pú
菩tí
提·
·ruò
若shàn
善nán
男zǐ
子·
·shàn
善nǚ
女rén
人·
·yú
于cǐ
此jīng
经zhōng
中·
·
nǎi
乃zhì
至shòu
受chí
持sì
四jù
句jì
偈děng
等·
·wéi
为tā
他rén
人shuō
说·
·
ér
而cǐ
此fú
福dé
德·
·shèng
胜qián
前fú
福dé
德·
·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fù
复cì
次xū
须pú
菩tí
提·
·suí
随shuō
说shì
是jīng
经·
·nǎi
乃zhì
至sì
四jù
句jì
偈děng
等·
·
dāng
当zhī
知cǐ
此chǔ
处·
·yī
一qiē
切shì
世jiān
间tiān
天rén
人ā
阿xiū
修luó
罗·
·
jiē
皆yīng
应gōng
供yǎng
养·
·rú
如fó
佛tǎ
塔miào
庙·
·
hé
何kuàng
况yǒu
有rén
人·
·jìn
尽néng
能shòu
受chí
持dú
读sòng
诵·
·
xū
须pú
菩tí
提·
·dāng
当zhī
知shì
是rén
人·
·chéng
成jiù
就zuì
最shàng
上dì
第yī
一xī
稀yǒu
有zhī
之fǎ
法·
·
ruò
若shì
是jīng
经diǎn
典suǒ
所zài
在zhī
之chù
处·
·jí
即wéi
为yǒu
有fó
佛·
·
ruò
若zūn
尊zhòng
重dì
弟zǐ
子·
·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ěr
尔shí
时xū
须pú
菩tí
提bái
白fó
佛yán
言·
·shì
世zūn
尊·
·
dāng
当hé
何míng
名cǐ
此jīng
经·
·wǒ
我děng
等yún
云hé
何fèng
奉chí
持·
·
fó
佛gào
告xū
须pú
菩tí
提·
·shì
是jīng
经míng
名wéi
为jīn
金gāng
刚bō
般rě
若bō
波luó
罗mì
蜜·
·
yǐ
以shì
是míng
名zi
字·
·rǔ
汝dāng
当fèng
奉chí
持·
·suǒ
所yǐ
以zhě
者hé
何·
·
xū
须pú
菩tí
提·
·fó
佛shuō
说bō
般rě
若bō
波luó
罗mì
蜜·
·jí
即fēi
非bō
般rě
若bō
波luó
罗mì
蜜·
·
shì
是míng
名bō
般rě
若bō
波luó
罗mì
蜜·
·xū
须pú
菩tí
提·
·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rú
如lái
来yǒu
有suǒ
所shuō
说fa
法bù
不·
·
xū
须pú
菩tí
提bái
白fó
佛yán
言·
·shì
世zūn
尊·
·rú
如lái
来wú
无suǒ
所shuō
说·
·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
sān
三qiān
千dà
大qiān
千shì
世jiè
界·
·suǒ
所yǒu
有wēi
微chén
尘·
·shì
是wéi
为duō
多bù
不·
·
xū
须pú
菩tí
提yán
言·
·shèn
甚duō
多·
·shì
世zūn
尊·
·
xū
须pú
菩tí
提·
·zhū
诸wēi
微chén
尘·
·rú
如lái
来shuō
说fēi
非wēi
微chén
尘·
·shì
是míng
名wēi
微chén
尘·
·
rú
如lái
来shuō
说shì
世jiè
界·
·fēi
非shì
世jiè
界·
·shì
是míng
名shì
世jiè
界·
·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
kě
可yǐ
以sān
三shí
十èr
二xiāng
相jiàn
见rú
如lái
来bù
不·
·
fǒu
不yě
也·
·shì
世zūn
尊·
·bù
不kě
可yǐ
以sān
三shí
十èr
二xiāng
相dé
得jiàn
见rú
如lái
来·
·
hé
何yǐ
以gù
故·
·rú
如lái
来shuō
说sān
三shí
十èr
二xiāng
相·
·jí
即shì
是fēi
非xiāng
相·
·
shì
是míng
名sān
三shí
十èr
二xiāng
相·
·xū
须pú
菩tí
提·
·
ruò
若yǒu
有shàn
善nán
男zǐ
子shàn
善nǚ
女rén
人·
·yǐ
以héng
恒hé
河shā
沙děng
等shēn
身mìng
命bù
佈shī
施·
·
ruò
若fù
复yǒu
有rén
人·
·yú
于cǐ
此jīng
经zhōng
中·
·nǎi
乃zhì
至shòu
受chí
持sì
四jù
句jì
偈děng
等·
·
wéi
为tā
他rén
人shuō
说qí
其fú
福shèn
甚duō
多·
·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ěr
尔shí
时xū
须pú
菩tí
提·
·wén
闻shuō
说shì
是jīng
经·
·shēn
深jiě
解yì
义qù
趣·
·
tì
涕lèi
泪bēi
悲qì
泣·
·ér
而bái
白fó
佛yán
言·
·xī
稀yǒu
有shì
世zūn
尊·
·
fó
佛shuō
说rú
如shì
是shèn
甚shēn
深jīng
经diǎn
典·
·
wǒ
我cóng
从xī
昔lái
来·
·suǒ
所dé
得huì
慧yǎn
眼·
·wèi
未céng
曾dé
得wén
闻rú
如shì
是zhī
之jīng
经·
·
shì
世zūn
尊·
·ruò
若fù
复yǒu
有rén
人·
·dé
得wén
闻shì
是jīng
经·
·xìn
信xīn
心qīng
清jìng
净·
·
jí
则shēng
生shí
实xiāng
相·
·dāng
当zhī
知shì
是rén
人·
·chéng
成jiù
就dì
第yī
一xī
稀yǒu
有gōng
功dé
德·
·
shì
世zūn
尊·
·shì
是shí
实xiāng
相zhě
者·
·zé
即shì
是fēi
非xiāng
相·
·
shì
是gù
故rú
如lái
来shuō
说míng
名shí
实xiāng
相·
·shì
世zūn
尊·
·
wǒ
我jīn
今dé
得wén
闻rú
如shì
是jīng
经diǎn
典·
·xìn
信jiě
解shòu
受chí
持·
·bù
不zú
足wéi
为nán
难·
·
ruò
若dāng
当lái
来shì
世·
·hòu
后wǔ
五bǎi
百suì
岁·
·qí
其yǒu
有zhòng
众shēng
生·
·
dé
得wén
闻shì
是jīng
经·
·xìn
信jiě
解shòu
受chí
持·
·shì
是rén
人zé
即wéi
为dì
第yī
一xī
稀yǒu
有·
·
hé
何yǐ
以gù
故·
·cǐ
此rén
人wú
无wǒ
我xiāng
相·
·rén
人xiāng
相·
·zhòng
众shēng
生xiāng
相·
·
shòu
寿zhě
者xiāng
相·
·suǒ
所yǐ
以zhě
者hé
何·
·wǒ
我xiāng
相jí
即shì
是fēi
非xiāng
相·
·
rén
人xiāng
相zhòng
众shēng
生xiāng
相shòu
寿zhě
者xiāng
相·
·jí
即shì
是fēi
非xiāng
相·
·
hé
何yǐ
以gù
故·
·lí
离yī
一qiē
切zhū
诸xiāng
相·
·zé
即míng
名zhū
诸fó
佛·
·
fó
佛gào
告xū
须pú
菩tí
提·
·rú
如shì
是rú
如shì
是·
·
ruò
若fù
复yǒu
有rén
人·
·dé
得wén
闻shì
是jīng
经·
·bù
不jīng
惊bù
不bù
怖bù
不wèi
畏·
·
dāng
当zhī
知shì
是rén
人·
·shèn
甚wéi
为xī
稀yǒu
有·
·hé
何yǐ
以gù
故·
·xū
须pú
菩tí
提·
·
rú
如lái
来shuō
说dì
第yī
一bō
波luó
罗mì
蜜·
·jí
即fēi
非dì
第yī
一bō
波luó
罗mì
蜜·
·
shì
是míng
名dì
第yī
一bō
波luó
罗mì
蜜·
·xū
须pú
菩tí
提·
·rěn
忍rǔ
辱bō
波luó
罗mì
蜜·
·
rú
如lái
来shuō
说fēi
非rěn
忍rǔ
辱bō
波luó
罗mì
蜜·
·shì
是míng
名rěn
忍rǔ
辱bō
波luó
罗mì
蜜·
·hé
何yǐ
以gù
故·
·
xū
须pú
菩tí
提·
·rú
如wǒ
我xī
昔wéi
为gē
歌lì
利wáng
王gē
割jié
截shēn
身tǐ
体·
·
wǒ
我yú
于ěr
尔shí
时·
·wú
无wǒ
我xiāng
相·
·wú
无rén
人xiāng
相·
·wú
无zhòng
众shēng
生xiāng
相·
·
wú
无shòu
寿zhě
者xiāng
相·
·hé
何yǐ
以gù
故·
·wǒ
我yú
于wǎng
往xī
昔jié
节jié
节zhī
支jiě
解shí
时·
·
ruò
若yǒu
有wǒ
我xiāng
相·
·rén
人xiāng
相·
·zhòng
众shēng
生xiāng
相·
·shòu
寿zhě
者xiāng
相.
·
yīng
应shēng
生chēn
瞋hèn
恨·
·xū
须pú
菩tí
提·
·
yòu
又niàn
念guò
过qù
去yú
于wǔ
五bǎi
百shì
世·
·zuò
作rěn
忍rǔ
辱xiān
仙rén
人·
·yú
于ěr
尔suǒ
所shì
世·
·
wú
无wǒ
我xiāng
相·
·wú
无rén
人xiāng
相·
·wú
无zhòng
众shēng
生xiāng
相·
·wú
无shòu
寿zhě
者xiāng
相·
·
shì
是gù
故xū
须pú
菩tí
提·
·pú
菩sà
萨yīng
应lí
离yī
一qiē
切xiāng
相·
·
fā
发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xīn
心·
·bù
不yīng
应zhù
住sè
色shēng
生xīn
心·
·
bù
不yīng
应zhù
住shēng
声xiāng
香wèi
味chù
触fǎ
法shēng
生xīn
心·
·
yīng
应shēng
生wú
无suǒ
所zhù
住xīn
心·
·ruò
若xīn
心yǒu
有zhù
住·
·jí
即wéi
为fēi
非zhù
住·
·
shì
是gù
故fó
佛shuō
说pú
菩sà
萨xīn
心·
·bù
不yīng
应zhù
住sè
色bù
佈shī
施·
·
xū
须pú
菩tí
提·
·pú
菩sà
萨wéi
为lì
利yì
益yī
一qiē
切zhòng
众shēng
生gù
故·
·yīng
应rú
如shì
是bù
佈shī
施·
·
rú
如lái
来shuō
说yī
一qiē
切zhū
诸xiāng
相·
·jí
即shì
是fēi
非xiāng
相·
·
yòu
又shuō
说yī
一qiē
切zhòng
众shēng
生·
·jí
即fēi
非zhòng
众shēng
生。
·xū
须pú
菩tí
提·
·
rú
如lái
来shì
是zhēn
真yǔ
语zhě
者·
·shí
实yǔ
语zhě
者·
·rú
如yǔ
语zhě
者·
·bù
不kuáng
狂yǔ
语zhě
者·
·
bù
不yì
异yǔ
语zhě
者·
·xū
须pú
菩tí
提·
·rú
如lái
来suǒ
所dé
得fǎ
法·
·cǐ
此fǎ
法wú
无shí
实wú
无xū
虚·
·
xū
须pú
菩tí
提·
·ruò
若pú
菩sà
萨xīn
心zhù
住yú
于fǎ
法ér
而xíng
行bù
佈shī
施·
·
rú
如rén
人rù
入ān
暗·
·zé
即wú
无suǒ
所jiàn
见·
·
ruò
若pú
菩sà
萨xīn
心bù
不zhù
住fǎ
法ér
而xíng
行bù
佈shī
施·
·
rú
如rén
人yǒu
有mù
目·
·rì
日guāng
光míng
明zhào
照·
·jiàn
见zhǒng
种zhǒng
种sè
色·
·
xū
须pú
菩tí
提·
·dāng
当lái
来zhī
之shì
世·
·ruò
若yǒu
有shàn
善nán
男zǐ
子shàn
善nǚ
女rén
人·
·
néng
能yú
于cǐ
此jīng
经shòu
受chí
持dú
读sòng
诵·
·zé
即wéi
为rú
如lái
来yǐ
以fó
佛zhì
智huì
慧·
·
xī
悉zhī
知shì
是rén
人·
·xī
悉jiàn
见shì
是rén
人·
·
jiē
皆dé
得chéng
成jiù
就wú
无liàng
量wú
无biān
边gōng
功dé
德·
·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xū
须pú
菩tí
提·
·ruò
若yǒu
有shàn
善nán
男zǐ
子shàn
善nǚ
女rén
人·
·
chū
初rì
日fēn
分yǐ
以héng
恒hé
河shā
沙děng
等shēn
身bù
佈shī
施·
·
zhōng
中rì
日fēn
分fù
复yǐ
以héng
恒hé
河shā
沙děng
等shēn
身bù
佈shī
施·
·
hòu
后rì
日fēn
分yì
亦yǐ
以héng
恒hé
河shā
沙děng
等shēn
身bù
佈shī
施·
·
rú
如shì
是wú
无liàng
量bǎi
百qiān
千wàn
万yì
亿jié
劫·
·yǐ
以shēn
身bù
佈shī
施·
·
ruò
若fù
复yǒu
有rén
人wén
闻cǐ
此jīng
经diǎn
典·
·xìn
信xīn
心bù
不nì
逆·
·qí
其fú
福shèng
胜bǐ
彼·
·
hé
何kuàng
况shū
书xiě
写shòu
受chí
持dú
读sòng
诵·
·wèi
为rén
人jiě
解shuō
说·
·
xū
须pú
菩tí
提·
·yǐ
以yào
要yán
言zhī
之·
·shì
是jīng
经yǒu
有bù
不kě
可sī
思yì
议·
·
bù
不kě
可chēng
称liàng
量·
·wú
无biān
边gōng
功dé
德·
·rú
如lái
来wéi
为fā
发dà
大chéng
乘zhě
者shuō
说·
·
wéi
为fā
发zuì
最shàng
上chéng
乘zhě
者shuō
说·
·
ruò
若yǒu
有rén
人néng
能shòu
受chí
持dú
读sòng
诵·
·guǎng
广wèi
为rén
人shuō
说·
·
rú
如lái
来xī
悉zhī
知shì
是rén
人·
·xī
悉jiàn
见shì
是rén
人·
·
jiē
皆dé
得chéng
成jiù
就bù
不kě
可liàng
量·
·bù
不kě
可chēng
称·
·wú
无yǒu
有biān
边·
·
bù
不kě
可sī
思yì
议gōng
功dé
德·
·rú
如shì
是rén
人děng
等·
·
jí
即wéi
为hè
荷dān
担rú
如lái
来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
·
hé
何yǐ
以gù
故·
·xū
须pú
菩tí
提·
·ruò
若yao
乐xiǎo
小fǎ
法zhě
者·
·
zhe
著wǒ
我jiàn
见·
·rén
人jiàn
见·
·zhòng
众shēng
生jiàn
见·
·shòu
寿zhě
者jiàn
见·
·
zé
则yú
于cǐ
此jīng
经·
·bù
不néng
能tīng
听shòu
受dú
读sòng
诵·
·wèi
为rén
人jiě
解shuō
说·
·
xū
须pú
菩tí
提·
·zài
在zài
在chù
处chù
处·
·ruò
若yǒu
有cǐ
此jīng
经·
·
yī
一qiē
切shì
世jiān
间tiān
天rén
人ā
阿xiū
修luó
罗·
·suǒ
所yīng
应gōng
供yǎng
养·
·dāng
当zhī
知cǐ
此chǔ
处·
·
zé
则wéi
为shì
是tǎ
塔·
·jiē
皆yīng
应gōng
恭jìng
敬·
·zuò
作lǐ
礼wéi
围rào
绕·
·
yǐ
以zhū
诸huá
华xiāng
香·
·ér
而sàn
散qí
其chǔ
处·
·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fù
复cì
次xū
须pú
菩tí
提·
·shàn
善nán
男zǐ
子shàn
善nǚ
女rén
人·
·shòu
受chí
持dú
读sòng
诵cǐ
此jīng
经·
·
ruò
若wèi
为rén
人qīng
轻jiàn
贱·
·shì
是rén
人xiān
先shì
世zuì
罪yè
业·
·yīng
应duò
堕è
恶dào
道·
·
yǐ
以jīn
今shì
世rén
人qīng
轻jiàn
贱gù
故·
·xiān
先shì
世zuì
罪yè
业·
·zé
则wéi
为xiāo
消miè
灭·
·
dāng
当dé
得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
·xū
须pú
菩tí
提·
·
wǒ
我niàn
念guò
过qù
去wú
无liàng
量ā
阿sēng
僧qí
祇jié
劫·
·yú
于rán
然dēng
灯fó
佛qián
前·
·
dé
得zhí
值bā
八bǎi
百sì
四qiān
千wàn
万yì
亿nà
那yóu
由tā
他zhū
诸fó
佛·
·
xī
悉jiē
皆gōng
供yǎng
养chéng
承shì
事·
·
wú
无kōng
空guò
过zhě
者·
·ruò
若fù
复yǒu
有rén
人·
·yú
于hòu
后mò
末shì
世·
·
néng
能shòu
受chí
持dú
读sòng
诵cǐ
此jīng
经·
·suǒ
所dé
得gōng
功dé
德·
·
yú
于wǒ
我suǒ
所gōng
供yǎng
养zhū
诸fó
佛gōng
功dé
德·
·bǎi
百fēn
分bù
不jí
及yī
一·
·
qiān
千wàn
万yì
亿fēn
分·
·nǎi
乃zhì
至suàn
算shù
数pì
譬yù
喻suǒ
所bù
不néng
能jí
及·
·
xū
须pú
菩tí
提·
·ruò
若shàn
善nán
男zǐ
子shàn
善nǚ
女rén
人·
·yú
于hòu
后mò
末shì
世·
·
yǒu
有shòu
受chí
持dú
读sòng
诵cǐ
此jīng
经·
·suǒ
所dé
得gōng
功dé
德·
·wǒ
我ruò
若jù
具shuō
说zhě
者·
·
huò
或yǒu
有rén
人wén
闻·
·xīn
心jé
即kuáng
狂luàn
乱·
·hú
狐yí
疑bù
不xìn
信·
·
xū
须pú
菩tí
提·
·dāng
当zhī
知shì
是jīng
经yì
义bù
不kě
可sī
思yì
议·
·guǒ
果bào
报yì
亦bù
不kě
可sī
思yì
议·
·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ěr
尔shí
时xū
须pú
菩tí
提bái
白fó
佛yán
言·
·shì
世zūn
尊·
·shàn
善nán
男zǐ
子shàn
善nǚ
女rén
人·
·
fā
发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xīn
心·
·yún
云hé
何yīng
应zhù
住·
·
yún
云hé
何xiáng
降fú
伏qí
其xīn
心·
·fó
佛gào
告xū
须pú
菩tí
提·
·shàn
善nán
男zǐ
子shàn
善nǚ
女rén
人·
·
fā
发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zhě
者·
·dāng
当shēng
生rú
如shì
是xīn
心·
·
wǒ
我yīng
应miè
灭dù
度yī
一qiē
切zhòng
众shēng
生·
·miè
灭dù
度yī
一qiē
切zhòng
众shēng
生yǐ
已·
·
ér
而wú
无yǒu
有yī
一zhòng
众shēng
生shí
实miè
灭dù
度zhě
者·
·hé
何yǐ
以gù
故·
·
xū
须pú
菩tí
提·
·ruò
若pú
菩sà
萨yǒu
有wǒ
我xiāng
相·
·rén
人xiāng
相·
·zhòng
众shēng
生xiāng
相·
·
shòu
寿zhě
者xiāng
相·
·zé
则fēi
非pú
菩sà
萨·
·suǒ
所yǐ
以zhě
者hé
何·
·xū
须pú
菩tí
提·
·
shí
实wú
无yǒu
有fǎ
法·
·ā
发nòu
阿duō
耨luó
多sān
罗miǎo
三sān
藐pú
三tí
菩xīn
提zhě
者·
·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rú
如lái
来yú
于rán
然dēng
灯fó
佛suǒ
所·
·
yǒu
有fǎ
法dé
得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fǒu
不·
·
fǒu
不yě
也·
·shì
世zūn
尊·
·rú
如wǒ
我jiě
解fó
佛suǒ
所shuō
说yì
义·
·
fó
佛yú
于rán
然`3e
灯fó
佛suǒ
所wú
无yǒu
有fǎ
法dé
得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
·
fó
佛yán
言·
·rú
如shì
是rú
如shì
是·
·xū
须pú
菩tí
提·
·shí
实wú
无yǒu
有fǎ
法·
·
rú
如lái
来dé
得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
·xū
须pú
菩tí
提·
·
ruò
若yǒu
有fǎ
法·
·rú
如lái
来dé
得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zhě
者·
·
rán
然dēng
灯fó
佛zé
则bù
不yǔ
与wǒ
我shòu
受jì
记·
·rǔ
汝yú
于lái
来shì
世·
·dāng
当dé
得zuò
作fó
佛·
·
hào
号shì
释jiā
迦móu
牟ní
尼·
·yǐ
以shí
实wú
无yǒu
有fǎ
法·
·
dé
得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
·
shì
是gù
故rán
然dēng
灯fó
佛yǔ
与wǒ
我shòu
受jì
记·
·zuò
作shì
是yán
言·
·
rǔ
汝yú
于lái
来shì
世·
·dāng
当dé
得zuò
作fó
佛·
·hào
号shì
释jiā
迦móu
牟ní
尼·
·hé
何yǐ
以gù
故·
·
rú
如lái
来zhě
者·
·jí
即zhū
诸fǎ
法rú
如yì
义·
·
ruò
若yǒu
有rén
人yán
言·
·rú
如lái
来dé
得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
·
xū
须pú
菩tí
提·
·shí
实wú
无yǒu
有fǎ
法·
·fó
佛dé
得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
·
xū
须pú
菩tí
提·
·rú
如lái
来suǒ
所dé
得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
·
yú
于shì
是zhōng
中wú
无shí
实wú
无xū
虚·
·shì
是gù
故rú
如lái
来shuō
说yī
一qiē
切fǎ
法·
·
jiē
皆shì
是fó
佛fǎ
法·
·xū
须pú
菩tí
提·
·suǒ
所yán
言yī
一qiē
切fǎ
法zhě
者·
·jí
即fēi
非yī
一qiē
切fǎ
法·
·
shì
是gù
故míng
名yī
一qiē
切fǎ
法·
·xū
须pú
菩tí
提·
·pì
譬rú
如rén
人shēn
身cháng
长dà
大·
·
xū
须pú
菩tí
提yán
言·
·shì
世zūn
尊·
·rú
如lái
来shuō
说rén
人shēn
身cháng
长dà
大·
·
jí
即wéi
为fēi
非dà
大shēn
身·
·shì
是míng
名dà
大shēn
身·
·xū
须pú
菩tí
提·
·pú
菩sà
萨yì
亦rú
如shì
是·
·
ruò
若zuò
作shì
是yán
言·
·wǒ
我dāng
当miè
灭dù
度wú
无liàng
量zhòng
众shēng
生·
·
jí
即bù
不míng
名pú
菩sà
萨·
·hé
何yǐ
以gù
故·
·xū
须pú
菩tí
提·
·shí
实wú
无yǒu
有fǎ
法·
·míng
名wéi
为pú
菩sà
萨·
·
shì
是gù
故fó
佛shuō
说yī
一qiē
切fǎ
法·
·wú
无wǒ
我·
·wú
无rén
人·
·wú
无zhòng
众shēng
生·
·wú
无shòu
寿zhě
者·
·
xū
须pú
菩tí
提·
·ruò
若pú
菩sà
萨zuò
作shì
是yán
言·
·wǒ
我dāng
当zhuāng
庄yán
严fó
佛tǔ
土·
·
shì
是bù
不míng
名pú
菩sà
萨·
·hé
何yǐ
以gù
故·
·rú
如lái
来shuō
说zhuāng
庄yán
严fó
佛tǔ
土zhě
者·
·
jí
即fēi
非zhuāng
庄yán
严·
·shì
是míng
名zhuāng
庄yán
严·
·xū
须pú
菩tí
提·
·
ruò
若pú
菩sà
萨tōng
通dá
达wú
无wǒ
我fǎ
法zhě
者·
·rú
如lái
来shuō
说míng
名zhēn
真shi
是pú
菩sà
萨·
·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rú
如lái
来yǒu
有ròu
肉yǎn
眼fǒu
不·
·
rú
如shì
是·
·shì
世zūn
尊·
·rú
如lái
来yǒu
有ròu
肉yǎn
眼·
·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rú
如lái
来yǒu
有tiān
天yǎn
眼fǒu
不·
·
rú
如shì
是·
·shì
世zūn
尊·
·rú
如lái
来yǒu
有tiān
天yǎn
眼·
·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rú
如lái
来yǒu
有huì
慧yǎn
眼fǒu
不·
·
rú
如shì
是·
·shì
世zūn
尊·
·rú
如lái
来yǒu
有huì
慧yǎn
眼·
·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rú
如lái
来yǒu
有fǎ
法yǎn
眼fǒu
不·
·
rú
如shì
是·
·shì
世zūn
尊·
·rú
如lái
来yǒu
有fǎ
法yǎn
眼·
·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rú
如lái
来yǒu
有fó
佛yǎn
眼fǒu
不·
·
rú
如shì
是·
·shì
世zūn
尊·
·rú
如lái
来yǒu
有fó
佛yǎn
眼·
·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rú
如héng
恒hé
河zhōng
中suǒ
所yǒu
有shā
沙·
·
fó
佛shuō
说shì
是shā
沙fǒu
不·
·rú
如shì
是·
·shì
世zūn
尊·
·rú
如lái
来shuō
说shì
是shā
沙·
·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rú
如yī
一héng
恒hé
河zhōng
中suǒ
所yǒu
有shā
沙·
·
yǒu
有rú
如shì
是shā
沙děng
等héng
恒hé
河·
·shì
是zhū
诸héng
恒hé
河suǒ
所yǒu
有shā
沙shù
数·
·
fó
佛shì
世jiè
界rú
如shì
是·
·nìng
宁wéi
为duō
多fǒu
不·
·shèn
甚duō
多·
·shì
世zūn
尊·
·
fó
佛gào
告xū
须pú
菩tí
提·
·ěr
尔suǒ
所guó
国tǔ
土zhōng
中·
·suǒ
所yǒu
有zhòng
众shēng
生·
·
ruò
若gàn
干zhǒng
种xīn
心·
·rú
如lái
来xī
悉zhī
知·
·hé
何yǐ
以gù
故·
·rú
如lái
来shuō
说zhū
诸xīn
心·
·
jiē
皆wéi
为fēi
非xīn
心·
·shì
是míng
名wéi
为xīn
心·
·suǒ
所yǐ
以zhě
者hé
何·
·xū
须pú
菩tí
提·
·
guò
过qù
去xīn
心bù
不kě
可dé
得·
·xiàn
现zài
在xīn
心bù
不kě
可dé
得·
·wèi
未lái
来xīn
心bù
不kě
可dé
得·
·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
ruò
若yǒu
有rén
人mǎn
满sān
三qiān
千dà
大qiān
千shì
世jiè
界qī
七bǎo
宝·
·
yǐ
以yòng
用bù
佈shī
施·
·shì
是rén
人yǐ
以shì
是yīn
因yuán
缘·
·dé
得fú
福duō
多fǒu
不·
·
rú
如shì
是·
·shì
世zūn
尊·
·cǐ
此rén
人yǐ
以shì
是yīn
因yuán
缘·
·dé
得fú
福shèn
甚duō
多·
·xū
须pú
菩tí
提·
·
ruò
若fú
福dé
德yǒu
有shí
实·
·rú
如lái
来bù
不shuō
说dé
得fú
福dé
德duō
多·
·
yǐ
以fú
福dé
德wú
无gù
故·
·rú
如lái
来shuō
说dé
得fú
福dé
德duō
多·
·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fó
佛kě
可yǐ
以jù
具zú
足sè
色shēn
身jiàn
见fǒu
不·
·
fǒu
不yě
也·
·shì
世zūn
尊·
·rú
如lái
来bù
不yīng
应yǐ
以jù
具zú
足sè
色shēn
身jiàn
见·
·hé
何yǐ
以gù
故·
·
rú
如lái
来shuō
说jù
具zú
足sè
色shēn
身·
·jí
即fēi
非jù
具zú
足sè
色shēn
身·
·
shì
是míng
名jù
具zú
足sè
色shēn
身·
·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rú
如lái
来kě
可yǐ
以jù
具zú
足zhū
诸xiāng
相jiàn
见fǒu
不·
·
fǒu
不yě
也·
·shì
世zūn
尊·
·rú
如lái
来bù
不yīng
应yǐ
以jù
具zú
足zhū
诸xiāng
相jiàn
见·
·hé
何yǐ
以gù
故·
·
rú
如lái
来shuō
说zhū
诸xiāng
相jù
具zú
足·
·jí
即fēi
非jù
具zú
足·
·
shì
是míng
名zhū
诸xiāng
相jù
具zú
足·
·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xū
须pú
菩tí
提·
·rǔ
汝wù
勿wèi
谓rú
如lái
来zuò
作shì
是niàn
念·
·
wǒ
我dāng
当yǒu
有suǒ
所shuō
说fa
法·
·mò
莫zuò
作shì
是niàn
念·
·
hé
何yǐ
以gù
故·
·ruò
若rén
人yán
言rú
如lái
来yǒu
有suǒ
所shuō
说fa
法·
·jí
即wéi
为bàng
谤fó
佛·
·
bù
不néng
能jiě
解wǒ
我suǒ
所shuō
说gù
故·
·xū
须pú
菩tí
提·
·shuō
说fa
法zhě
者·
·
wú
无fǎ
法kě
可shuō
说·
·shì
是míng
名shuō
说fa
法·
·
ěr
尔shí
时huì
慧mìng
命xū
须pú
菩tí
提bái
白fó
佛yán
言·
·shì
世zūn
尊·
·
pō
颇yǒu
有zhòng
众shēng
生·
·yú
于wèi
未lái
来shì
世·
·wén
闻shuō
说shì
是fǎ
法·
·shēng
生xìn
信xīn
心fǒu
不·
·
fó
佛yán
言·
·xū
须pú
菩tí
提·
·bǐ
彼fēi
非zhòng
众shēng
生·
·fēi
非bù
不zhòng
众shēng
生·
·hé
何yǐ
以gù
故·
·
xū
须pú
菩tí
提·
·zhòng
众shēng
生zhòng
众shēng
生zhě
者·
·
rú
如lái
来shuō
说fēi
非zhòng
众shēng
生·
·shì
是míng
名zhòng
众shēng
生·
·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xū
须pú
菩tí
提bái
白fó
佛yán
言·
·shì
世zūn
尊·
·fó
佛dé
得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
·
wéi
为wú
无suǒ
所dé
得yē
耶·
·fó
佛yán
言·
·rú
如shì
是rú
如shì
是·
·xū
须pú
菩tí
提·
·
wǒ
我yú
于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
·nǎi
乃zhì
至wú
无yǒu
有shǎo
少fǎ
法kě
可dé
得·
·
shì
是míng
名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
·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fù
复cì
次xū
须pú
菩tí
提·
·shì
是fǎ
法píng
平děng
等·
·wú
无yǒu
有gāo
高xià
下·
·
shì
是míng
名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
·
yǐ
以wú
无wǒ
我·
·wú
无rén
人·
·wú
无zhòng
众shēng
生·
·wú
无shòu
寿zhě
者·
·xiū
修yī
一qiē
切shàn
善fǎ
法·
·
zé
则dé
得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
·xū
须pú
菩tí
提·
·
suǒ
所yán
言shàn
善fǎ
法zhě
者·
·rú
如lái
来shuō
说jí
即fēi
非shàn
善·
法fǎ
·shì
是míng
名shàn
善fǎ
法·
·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xū
须pú
菩tí
提·
·ruò
若sān
三qiān
千dà
大qiān
千shì
世jiè
界zhōng
中·
·
suǒ
所yǒu
有zhū
诸xū
须mí
弥shān
山wáng
王·
·
rú
如shì
是děng
等qī
七bǎo
宝jù
聚·
·yǒu
有rén
人chí
持yòng
用bù
佈shī
施·
·
ruò
若rén
人yǐ
以cǐ
此bō
般rě
若bō
波luó
罗mì
蜜jīng
经·
·nǎi
乃zhì
至sì
四jù
句jì
偈děng
等·
·
shòu
受chí
持dú
读sòng
诵·
·wéi
为tā
他rén
人shuō
说·
·yú
于qián
前fú
福dé
德·
·
bǎi
百fēn
分bù
不jí
及yī
一·
·bǎi
百qiān
千wàn
万yì
亿fēn
分·
·
nǎi
乃zhì
至suàn
算shù
数pì
譬yù
喻suǒ
所bù
不néng
能jí
及·
·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rǔ
汝děng
等wù
勿wèi
谓rú
如lái
来zuò
作shì
是niàn
念·
·
wǒ
我dāng
当dù
度zhòng
众shēng
生·
·xū
须pú
菩tí
提·
·mò
莫zuò
作shì
是niàn
念·
·hé
何yǐ
以gù
故·
·
shí
实wú
无yǒu
有zhòng
众shēng
生rú
如lái
来dù
度zhě
者·
·
ruò
若yǒu
有zhòng
众shēng
生rú
如lái
来dù
度zhě
者·
·
rú
如lái
来jí
即yǒu
有wǒ
我rén
人zhòng
众shēng
生shòu
寿zhě
者·
·xū
须pú
菩tí
提·
·
rú
如lái
来shuō
说yǒu
有wǒ
我zhě
者·
·zé
即fēi
非yǒu
有wǒ
我·
·
ér
而fán
凡fū
夫zhī
之rén
人yǐ
以wéi
为yǒu
有wǒ
我·
·xū
须pú
菩tí
提·
·fán
凡fū
夫zhě
者·
·
rú
如lái
来shuō
说zé
即fēi
非fán
凡fū
夫·
·shì
是míng
名fán
凡fū
夫·
·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kě
可yǐ
以sān
三shí
十èr
二xiāng
相guān
观rú
如lái
来fǒu
不·
·
xū
须pú
菩tí
提yán
言·
·rú
如shì
是rú
如shì
是·
·yǐ
以sān
三shí
十èr
二xiāng
相guān
观rú
如lái
来·
·
fó
佛yán
言·
·xū
须pú
菩tí
提·
·ruò
若yǐ
以sān
三shí
十èr
二xiāng
相guān
观rú
如lái
来zhě
者·
·
zhuǎn
转lún
轮shèng
圣wáng
王·
·jí
即shì
是rú
如lái
来·
·
xū
须pú
菩tí
提bái
白fó
佛yán
言·
·shì
世zūn
尊rú
如wǒ
我jiě
解fó
佛suǒ
所shuō
说yì
义·
·
bù
不yīng
应yǐ
以sān
三shí
十èr
二xiāng
相guān
观rú
如lái
来·
·
ěr
尔shí
时shì
世zūn
尊ér
而shuō
说jì
偈yán
言·
·
ruò
若yǐ
以sè
色jiàn
见wǒ
我.
.yǐ
以yīn
音shēng
声qiú
求wǒ
我
shì
是rén
人xíng
行xié
邪dào
道.
.bù
不néng
能jiàn
见rú
如lái
来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xū
须pú
菩tí
提·
·rǔ
汝ruò
若zuò
作shì
是niàn
念·
·rú
如lái
来bù
不yǐ
以jù
具zú
足xiāng
相gù
故·
·
dé
得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
·xū
须pú
菩tí
提·
·
mò
莫zuò
作shì
是niàn
念·
·rú
如lái
来bù
不yǐ
以jù
具zú
足xiāng
相gù
故·
·
dé
得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
·xū
须pú
菩tí
提·
·
rǔ
汝ruò
若zuò
作shì
是niàn
念·
·fā
发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xīn
心zhě
者·
·
shuō
说zhū
诸fǎ
法duàn
断miè
灭·
·mò
莫zuò
作shì
是niàn
念·
·hé
何yǐ
以gù
故·
·
fā
发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xīn
心zhě
者·
·
yú
于fǎ
法bù
不shuō
说duàn
断miè
灭xiāng
相·
·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xū
须pú
菩tí
提·
·ruò
若pú
菩sà
萨yǐ
以mǎn
满héng
恒hé
河shā
沙děng
等shì
世jiè
界qī
七bǎo
宝·
·
chí
持yòng
用bù
佈shī
施·
·ruò
若fù
复yǒu
有rén
人·
·zhī
知yī
一qiē
切fǎ
法·
无wú
我wǒ
·dé
得chéng
成yú
于rěn
忍·
·
cǐ
此pú
菩sà
萨·
·shèng
胜qián
前pú
菩sà
萨·
·suǒ
所dé
得gōng
功dé
德·
·hé
何yǐ
以gù
故·
·
xū
须pú
菩tí
提·
·yǐ
以zhū
诸pú
菩sà
萨·
·bù
不shòu
受fú
福dé
德gù
故·
·
xū
须pú
菩tí
提bái
白fó
佛yán
言·
·shì
世zūn
尊·
·yún
云hé
何pú
菩sà
萨bù
不shòu
受fú
福dé
德·
·
xū
须pú
菩tí
提·
·pú
菩sà
萨suǒ
所zuò
作fú
福dé
德·
·bù
不yīng
应tān
贪zhe
著·
·
shì
是gù
故shuō
说bù
不shòu
受fú
福dé
德·
·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xū
须pú
菩tí
提·
·ruò
若yǒu
有rén
人yán
言·
·rú
如lái
来ruò
若lái
来ruò
若qù
去·
·ruò
若zuò
坐ruò
若wò
卧·
·
shì
是rén
人bù
不jiě
解wǒ
我suǒ
所shuō
说yì
义·
·hé
何yǐ
以gù
故·
·
rú
如lái
来zhě
者·
·wú
无suǒ
所cóng
从lái
来·
·yì
亦wú
无suǒ
所qù
去·
·gù
故míng
名rú
如lái
来·
·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xū
须pú
菩tí
提·
·ruò
若shàn
善nán
男zǐ
子shàn
善nǚ
女rén
人·
·
yǐ
以sān
三qiān
千dà
大qiān
千shì
世jiè
界suì
碎wéi
为wēi
微chén
尘·
·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shì
是wēi
微chén
尘zhòng
众·
·nìng
宁wéi
为duō
多fǒu
不·
·
xū
须pú
菩tí
提yán
言·
·shèn
甚duō
多·
·shì
世zūn
尊·
·hé
何yǐ
以gù
故·
·
ruò
若shì
是wēi
微chén
尘zhòng
众shí
实yǒu
有zhě
者·
·fó
佛jǐ
即bù
不shuō
说shì
是wēi
微chén
尘zhòng
众·
·
suǒ
所yǐ
以zhě
者hé
何·
·fó
佛shuō
说wēi
微chén
尘zhòng
众·
·jí
即fēi
非wēi
微chén
尘zhòng
众·
·
shì
是míng
名wēi
微chén
尘zhòng
众·
·shì
世zūn
尊·
·
rú
如lái
来suǒ
所shuō
说sān
三qiān
千dà
大qiān
千shì
世jiè
界·
·
jí
即fēi
非shì
世jiè
界·
·shì
是míng
名shì
世jiè
界·
·hé
何yǐ
以gù
故·
·ruò
若shì
世jiè
界shí
实yǒu
有zhě
者·
·
jí
即shì
是yī
一hé
合xiāng
相·
·rú
如lái
来shuō
说yī
一hé
合xiāng
相·
·jí
即fēi
非yī
一hé
合xiāng
相·
·
shì
是míng
名yī
一hé
合xiāng
相·
·xū
须pú
菩tí
提·
·yī
一hé
合xiāng
相zhě
者·
·jí
即shì
是bù
不kě
可shuō
说·
·
dàn
但fán
凡fū
夫zhī
之rén
人·
·tān
贪zhe
著qí
其shì
事·
·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xū
须pú
菩tí
提·
·ruò
若rén
人yán
言·
·fó
佛shuō
说wǒ
我jiàn
见·
·
rén
人jiàn
见·
·zhòng
众shēng
生jiàn
见·
·shòu
寿zhě
者jiàn
见·
·
xū
须pú
菩tí
提·
·yú
于yì
意yún
云hé
何·
·shì
是rén
人jiě
解wǒ
我suǒ
所shuō
说yì
义fǒu
不·
·
fǒu
不yě
也·
·shì
世zūn
尊·
·shì
是rén
人bù
不jiě
解rú
如lái
来suǒ
所shuō
说yì
义·
·hé
何yǐ
以gù
故·
·
shì
世zūn
尊shuō
说wǒ
我jiàn
见·
·rén
人jiàn
见·
·zhòng
众shēng
生jiàn
见·
·shòu
寿zhě
者jiàn
见·
·
jí
即fēi
非wǒ
我jiàn
见·
·rén
人jiàn
见·
·zhòng
众shēng
生jiàn
见·
·shòu
寿zhě
者jiàn
见·
·
shì
是míng
名wǒ
我jiàn
见·
·rén
人jiàn
见·
·zhòng
众shēng
生jiàn
见·
·shòu
寿zhě
者jiàn
见·
·
xū
须pú
菩tí
提·
·fā
发ā
阿nòu
耨duō
多luó
罗sān
三miǎo
藐sān
三pú
菩tí
提xīn
心zhě
者·
·
yú
于yī
一qiē
切fǎ
法·
·yīng
应rú
如shì
是zhī
知·
·
rú
如shì
是jiàn
见·
·rú
如shì
是xìn
信jiě
解·
·bù
不shēng
生fǎ
法xiāng
相·
·
xū
须pú
菩tí
提·
·suǒ
所yán
言fǎ
法xiāng
相zhě
者·
·
rú
如lái
来shuō
说jí
即fēi
非fǎ
法xiāng
相·
·shì
是míng
名fǎ
法xiāng
相·
·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xū
须pú
菩tí
提·
·ruò
若yǒu
有rén
人yǐ
以mǎn
满wú
无liàng
量ā
阿sēng
僧qí
祇shì
世jiè
界qī
七bǎo
宝·
·
chí
持yòng
用bù
佈shī
施·
·ruò
若yǒu
有shàn
善nán
男zǐ
子shàn
善nǚ
女rén
人·
·fā
发pú
菩tí
提xīn
心zhě
者·
·
chí
持yú
于cǐ
此jīng
经·
·nǎi
乃zhì
至sì
四jù
句jì
偈děng
等·
·shòu
受chí
持dú
读sòng
诵·
·
wèi
为rén
人yǎn
演shuō
说·
·qí
其fú
福shèng
胜bǐ
彼·
·yún
云hé
何wèi
为rén
人yǎn
演shuō
说·
·
bù
不qǔ
取yú
于xiāng
相·
·rú
如rú
如bù
不dòng
动·
·hé
何yǐ
以gù
故·
·
yī
一qiē
切yǒu
有wéi
为fǎ
法rú
如mèng
梦huàn
幻pào
泡yǐng
影
rú
如lù
露yì
亦rú
如diàn
电yīng
应zuò
作rú
如shì
是guān
观
fó
佛shuō
说shì
是jīng
经yǐ
已·
·cháng
长lǎo
老xū
须pú
菩tí
提·
·jí
及zhū
诸bǐ
比qiū
丘·
·
bǐ
比qiū
丘ní
尼·
·yōu
优pó
婆sē
塞·
·yōu
优pó
婆yí
夷·
·yī
一qiē
切shì
世jiān
间tiān
天rén
人ā
阿xiū
修luó
罗·
·
wén
闻fó
佛suǒ
所shuō
说·
·jiē
皆dà
大huān
欢xǐ
喜·
·xìn
信shòu
受fèng
奉xíng
行·
·
金刚经题解
《金刚经》于公元前4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
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以鸠摩罗什所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金刚:金刚石,宝中之冠,光泽居金石之首,金中至坚利。金不变质,珍品之王,希世奇宝,喻真空
直系化分之灵根,即一切生灵的真生命。人的灵根,道经称作道体、神;儒书称作明德、仁;佛典称作如
来、佛,无形无相,无生无灭,无始无终,本是真空灵明觉悟自心灵,又名道心、菩提心、仁心,《金刚
经》称作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般若:梵语,华语妙智慧,是自我真生命,简称智慧体、慧命、慧根、慧光。妙智慧有天赋的良知良
能,觉悟能通无量虚空,彻观能透自然真空妙有实相,即实相般若。《金刚经》、《心经》是文字般若,
实相般若是妙智慧、自我如来圆觉海。觉海流出来的水,汇集成知识的海洋,有文字般若的佛经和其他的
群书。般若是大乘作佛的真宗佛旨,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成佛之母。《心经》中有:"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波罗蜜:华语到彼岸。当今社会,业海茫茫,灯红酒绿,酒色财气,声名货利,醉生梦死。智者仁人
,觉醒南柯,顿悟人生如幻,看破名利恩爱牵缠,不甘心灵根觉性流浪飘泊沉泥河,寻求上路,得遇明师
,晓喻真理,始知人海有慈航,红尘非故乡,登上大觉路,复我真天良。忆原古,想炎黄,尧舜之风,中
华民族鼎盛春秋,仁德至善永流长。天无绝人路,生从何来死何去?何处求真理,明知觉在先,心通无为
理,未知智慧圆,自我解开妙中玄。闹市有桃源,人海火里红开万朵莲,莲邦在人间。千经万卷作证明,
真佛种子在心田。
经:真经不在语言文字间。无字真经无为路,无量虚空大彻大悟用觉参。真空含藏真妙有,只有妙明
心能观。法语无为开口即是妄,真空妙理落笔就是假,全凭心感神能觉悟彻透无量观。
金刚经感应
梁天监中,有琰法师,居长安招提寺,年十一岁为僧。忽一日,同寺中僧侣往占吉凶。于相师家,以次占。至琰,曰:「可惜聪明寿夭,至十八岁数亦足矣。」琰闻之不乐,及归寺,发心躬诣藏殿,焚香躬礼三宝,发愿修行,乞赐经一卷,毕世受持。祷祈已,随手于藏函内抽得经一卷,乃是金刚般若也。于是专心受持,不舍昼夜。忽一日,夜至更深,见房中有五色光明,须臾见一梵僧,身长丈五许,语琰曰:「汝寿止十八岁,必致夭亡。今得持念大乘经力,增延寿数矣。」言讫潜隐。因得此验,愈更精勤,年逾十九。一日寻访,相师愕然,谓琰曰:「予昔曾言师寿必夭,不期今日再会,师习何善业,喜得夭相已消,重添法龄耶?」琰曰:「专心持念金刚般若经。」相师稽首谓曰:「吾辈缘在尘俗之中,罔知佛法之功德有此殊异,观师此去,寿至九十二矣。」后果应相师之言,终于招提寺。
荀氏
隋时益州新繁县西王李村,居士荀氏,晦迹不显,人莫知之。尝于村东空地上,遥望虚空,手写金刚般若经,遂感诸天龙神覆护,凡遇雨,此地不湿,约有丈许,如屋覆然。每雨,则牧童小儿,皆避于此。至唐武德年间,有僧语村人曰:「此地向来有人书经于此,致有诸天设宝盖于上覆护,切不可令人作践。」尔后设栏围绕,供养佛像。每遇斋日,集远近善友,诵经修善。尝闻天乐,声振一方,遂为吉祥之地矣。
法藏
沙门法藏,隋时人也。居鄜州宾室寺。禀性淳古,行业精勤。尝于开皇中,在本州洛州县建造寺宇。曾将自己衣钵变卖,起盖殿屋二处,又写经八百余卷。至唐武德二年二月中,偶染一疾,昏寐中,忽见金刚神,手执经一卷,谓法藏曰:「汝造寺写经,有互用之罪。我今授汝金刚般若经一卷,汝若至心能写此经一卷,流通读诵。互用之罪,悉皆消灭。」言讫不见,俄而疾愈。尔后罄卖衣资,书写此经一百卷,毕世受持,修诸善行,不涉世缘,寿至九十九岁。其年正月十五日,延请大众看念妙法莲花经一七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七卷,升座端坐,索笔书偈,与大众相别,俄然化去。一时缁素,咸睹阿弥陀佛化身,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九品花池托质矣。颂曰:
今年九十九看看无所有
更莫问如何虚空打筋斗。
陆彦通
隋人陆彦通,日诵金刚经十卷。李密盗起,时彦通宰武牢,邑人欲杀之,以应义旗。城上有贼,持剑赶杀彦通。前有一深涧,贼逼近,跃入其涧,空中见金刚神,以手指令一人接彦通臂,置石上,都无损伤。神人曰:「汝持经有感,故特来相救。」因得保全还家,神所接之臂,异香数日不散。后位至方伯,年八十余。一日无疾,索笔书偈,香汤沐浴,端坐而逝。偈曰:
八十九年在世随身做些活计
今日撒手便行明日清风自在。
陈昭
唐武德年间,信士陈昭,江陵人。日常斋素,持金刚般若经,累积功行。有大蟒,时来座侧听经,毕即退,每日如是。有邻人力昌,勇悍不信,见蛇往来,疑是妖怪,潜伺打杀。其蛇衔冤,诉于阎摩天子,敕使者追力昌魂至冥司,令蛇缠身噬啮,苦痛难忍。力昌乃逐托梦告妻曰:「我在生打杀一蛇,其本要听经百卷,可以升腾。只欠七卷,我不合打杀。今彼蛇苦楚不可胜言,可与我请僧写得金刚经七卷,躬就佛前忏悔,以救倒悬之厄。」妻觉而忆其梦,欲依写经,奈何口食不给,倍增悲苦。有男名僧护,方年五岁,问母何事悲哭。母说其由,僧护即答母曰:「何不将儿卖却,以救其父。」于是哽噎抱儿出市,卖与蜀客。得钱两贯,与子分离,五内痛割。逐请僧写经七卷,对三宝前苦心祷祝:一愿夫力昌承经功德,解释冤尤。二愿母子再得相见。自别之后忆子目盲,但每日诵念金刚经,求乞于市。其子随客往蜀,一去三十年,继父母俱亡。忽念亲母,卖我写经荐父,至今不知存亡。遂收拾家资,复回江陵寻母,未即之见,买宅暂居。忽遇节腊祭祖,就斋求乞老妪数人,来则诵金刚经一卷,乞意回向。僧护云:「我幼年丧父,我母将儿卖身荐父,今得回乡,寻母不见,愿得父母同获超升。」数中一婆婆便叫:「郎君!我是汝母。汝年五岁,卖你写经荐父,见有卖券在我住处篮儿内。」僧护索券读之,悲喜交集,焚香拜告三宝天地神祇,今得母子相见。缘母目盲,不能见子,遂取水漱口,躬对天地之前,与母舐其目,左右皆明。遂得母子团圆,以应向年之所祷也,观者无不感叹。
任五娘
唐龙朔元年,洛川景德寺比丘尼房,有女使任五娘。死已,乞灵座供养,经月余,其弟妹每夜听得灵座有呻吟之声,初甚恐,因焚香问之。灵即答曰:「我在生不合犯五重罪:一不合在房非为,二好食牛肉,三作践五谷,四浇泼羹汤,五杀害众生。又将活鱼作鲙,凡被杀众生,尽在阴司,要我逐一偿报。今准炎摩天子敕,令我受刀林剑树地狱,一日一夜,万死万生,痛不可忍。即今身上有刀七枚,痛入骨髓。我目告冥司鬼吏:『有何因缘,能免此苦?』鬼吏答曰:『汝生前所造恶业深重,受此地狱,若要脱离,必得阳间孝顺子孙,为写得金刚经七卷圆成,可免此苦。』答曰:『别无子孙,只有亲弟妹在家,求暂停苦,愿放回求救。』蒙许而归,望弟妹以骨肉之情,将我生前遗下衣资,变卖得钱,舍入净土寺,求宝献大师为我写经一七卷,躬对佛前,忏悔杀生种种无边重罪,愿得早离地狱辛酸之苦。」于是弟妹遂依所嘱,即为出卖遗物,命僧写金刚经。才得一卷,冥司狱吏奉天子敕,即与任五娘身上抽出一刀,写经七卷圆满,其刀尽皆抽讫。承此大乘经功德,凡此索报生灵,悉得解脱,若生善道。其任五娘业障冰消,出离地狱,就得人天。一日复来,拜谢弟妹。方欲详问,遂亦不见矣。
白仁哲
唐龙朔中,白仁哲为虢州朱阳县尉,蒙差运米辽东。过海,忽遇恶风,四望昏黑,仁哲与合船人从八十二人,尽皆忧惧。仁哲平昔持念金刚般若经,志诚有感。当时整理身心,焚香看诵金刚经,未终卷,忽如梦寐,见空中有一梵僧,身放五色光明,谓仁哲曰:「汝等八十余人,宿有恶业因缘,今日俱当没溺海中。」即目海内鬼神罗刹等众,咸伺求其便。「数内只缘仁哲平日持经功德,今蒙玉帝有敕,遍告龙王水府神祇,庶得免此撗逆之祸。吾特来报汝,勿致忧疑。」须臾风恬浪静,八十余人俱得济岸矣。
司马乔卿
唐永徽元年,司马乔卿为大理司。直丁母忧,哀毁骨立,剌血写金刚经一卷,才毕,忽墓上生芝草三茎,长一尺八寸,绿茎朱盖,取而复生。
吴逵
唐天宝年中,常州宜兴县人吴逵,每日五更,躬就佛前,诵金刚般若经一七卷,兼礼拜念佛。逵有诗曰:
五更钟动莫贪眠抖擞精神向佛前
一拜一声弥陀佛花池已种一枝莲
每日修行,年至九十二,忽别儿女,无疾告终。自见二使者,引见阎摩天子。问逵:「在生作何善业?」对曰:「自幼至今,专念金刚经。」天子合掌,命逵坐,朗诵一卷。方念至在舍卫国,口中即出妙香,见佛显现。王不胜欣喜,谓逵曰:「君有般若之功,吾敕送汝生舍卫国中。承品宦之后,受其爵禄,享富贵福,子孙荣显。」使者奉命送逵,目过旧舍,就空中报儿女曰:「吾得念经之力,阎王敕令吾生舍卫国中,特来相别。汝等宜受持金刚经及法华经,阴府深敬此二经。若不能受持,以诸花香,恭敬供养,得福无量。仍不得杀生,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买命放生,得长寿报。」儿女闻之悲哭,曰:「不用伤感,人生世间,有一善可凭,命尽如夜眠天晓,还见日月。一向在恶,必入黑闇勉之。」言讫不见。
偷马贼
唐大历中,太原偷马贼诬一孝廉同情,拷掠旬日,不胜苦楚,并无招词。推吏疑其为冤,未成文案。孝廉专持金刚经,其声哀切,昼夜不息。忽一日,有竹一段,两头有节,堕于地上,不知从何处来。众囚皆争夺看,转至狱卒之前,疑是藏刀在内,对众劈开,视之,乃有金刚经中半偈,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众皆愕然起敬,贼首悔过,因得放焉。
周伯玉
唐大历十一年,卫州别驾周伯玉,日常持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公私不易其心,以为功课。一日忽见梵僧来前,伯玉问曰:「是何尊者?」答曰:「吾是般若会上须菩提也。为汝诵经数年,惜乎不断肉食。汝若志心求佛道者,必须长斋断肉。」伯玉自此断肉蔬食,转加精进,诵持般若尊经,寒暑不辍。
王待制
了禅师应验序曰:昔唐时,有王待制,船至汉江,阻风,波涛汹涌,四面昏黑,樯颀楫摧,危险之甚。满船惊惶,性命莫保。待制亦惧,不得已,遂将平日持诵金刚般若经一卷,抛弃江中,遂得风浪平静。待制惟日深忆此经,受持年远,郁郁不乐。经涉两月,方到镇江。见舟尾百步许,有一物似毬之状,出没无时。众疑其异,待制差人唤渔人取之,乃螺蛳,辊成一团,割之,外湿内干,待制用手分开,视之,乃是向日所抛之经,毫发无损。待制惊喜拜受之,且叹曰:汉水会于九江,至南徐,动数千里,舟船往来,不可数计。然未闻所持之经,自彼之此,螺蛳一见而不舍,其为名耶?利耶?财耶?色耶?将必求脱轮回生死者也。呜呼!万物之中,唯人最灵,有毕世不闻是经,有闻而不见,见而不信,信而为名利财色,役其心不能受持者,尚螺蛳之不若也。谓之最灵,孰与之哉!时宋绍熙七年,岁在丁亥,仲秋念五日,歇叟消子述。
虔思
唐乾元年中,广州僧虔惠,自幼受持金刚经,寒暑不易。因与缁俗数十人,泛海往南安都护府,忽值风涛大作,打坏船只。满船人俱没海中,唯虔惠在浪中偶遇一藂蓬蒿,自身渐至蓬蒿之上,随浪三日三夜,方得济岸。仔细视其蒿中,乃见金刚经一卷,并无淹湿。虔惠拜受此经,精诚供养,日夜受持,年至百三十岁,端坐告终。其经本自出,香烟渐成五色云气,徐徐上升天界。大德僧众与大守官僚,远近缁白,咸驻此处,俟经来下,至一日一夜,莫知所之矣。
窦公主人
唐陈国窦公主人,卢氏芮公宽之妹也。平日好善,信罪福,尝诵金刚般若经。卷将终,有两三分,忽头疼大作,自念傥死不得终卷,力疾索烛,要续圆满。而火悉灭,婢使空回,夫人叹息不已。忽见灯炬,渐次升堂,直入卧处。去地三尺计,又无人执侍,光明若昼。夫人惊喜,急取经看之。有顷,家人钻燧得火,烛光即灭。自此病亦痊,日诵五卷。一日芮公将死,夫人往省视。公谓夫人曰:「吾妹诵经精恪,冥司注记姓名,又添遐算,异日必有好果报也。」夫人寿至九十,无疾索浴,端坐而终矣。
三刀和尚
唐朝崔昭,为寿州剌史。有一健儿,犯极刑,处决之际,差官吏押往市曹处斩。连施三刀,其刀自折。剌吏问健儿曰:「汝有何术?」答曰:「无他术,平昔专心持诵金刚般若经。」遂差人取经来看,及开函视之,乃见经本已作三段,痕迹分明。剌吏见之,合掌欢喜,赞叹曰:「尝闻此经有不可思议功德,今果若是。」遂免其罪。健儿求出家为僧。剌吏即施度牒,号曰三刀和尚。
幵行立
唐幵行立,陕州人,不识一字。长庆初,常随善友口授金刚般若经,得一年,自能背诵。时或为□,凡身到处,即奉经本,梵香持诵,一卷一日。偶贩疋帛三百余贯,往他州货卖。经过峻岭,撞见强贼人,各持刀仗,来赶行立。箱箧约重五十斤,急弃之。竟投岭下深涧侧避,忽见空中有一金刚神,以手指行立。只觉身在水面上,如行平地。众贼见箱袱,遂即取之。及举甚重,不能起。贼皆惊异,却在岭上招手,唤行立曰:「你上岭来,我若杀你,如杀我等父母。」行立即上来,贼再三扣问:「汝有何幻术?」答曰:「非有幻术,恐是平日专心持诵金刚般若经,为佛神力感应,故有斯灵异。」贼遂令行立开箱视之,乃见五色光明,现于其上。众贼皆合掌悔过,遂舍壹佰贯文与行立,经前去受持。众仍发愿,弃枪刀,更不作贼,俱改恶从善矣。
灵幽
释灵幽,在京大兴善寺出家。长庆二年暴亡,已经七日,体质微暖,而未殡之。自见二使,引见阎摩天子。敕问幽:「在世习何行业?」幽对曰:「贫僧一生常持金刚般若经。」天子合掌,赐座命幽朗诵一遍。地狱煎熬捶楚之苦,一时停息。诵经毕,天子再问幽曰:「念此经中而少一章。师寿合终,今加汝寿十年,归世劝人,受持此经。真本在濠州钟离寺,在碑上。」幽既还魂,具录表奏唐天子。奉敕差中使往濠州碑上看此章,在「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后增「尔时慧命须菩提」到「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是也。
释明浚
唐永徽元年,释明浚暴死。苏云见二青衣引至冥王,问:「一生何业?」浚答:「但诵金刚经。」王曰:「善哉!若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乃放还。浚自此愈加精进,至二年三月卒,寺众咸闻异香。
苏仁钦
唐武德年间,长安苏仁钦,有父,前生尝于阴府借过受生钱,得托生处,世享富贵福。因循不曾答还,自死之后,堕厕中担负沙石,臭秽没身,受无量苦。又仁钦在生,恃其豪富,不知惭愧。恣意宰杀猪羊,烹炮物命。盖因被杀众生,各经阴府陈诉。又复幽显灵只,注记罪恶,致蒙阴司追录,仁钦魂识收系在狱,遂使阳间受诸重病,枕卧床廗,经年不瘥。以是杀生恶业,减算夭亡。见二使者,押见阎摩天子。天子敕曰:「缘汝前生修善,以致今生富饶。汝今恣意享福,不识因果,杀害众生,遂使减算绝禄。」令狱卒驱至刀山剑树之上,偿诸恶报。于是慞惶恐怖,仰告王曰:「念仁钦生前虽不曾看经作善,尝施财请赎金刚经一卷,舍于安国寺僧神敬受持。此僧迁化已,岂无报应?」须臾有异香芬馥,见僧神敬手执金刚经,直至天子殿前,言:「贫僧久与仁钦受持此经,致有般若之功,于是特来告王,愿赐慈悲,再放仁钦还魂,改恶从善。」王即合掌,判仁钦加五十年寿,复归阳间。因得还魂,乡邻远近见闻者,无不惊叹。各戒杀生,回心向善。仁钦得活,发心印施法华经一百部,金刚经一千卷,斋僧一百员,修设水陆大斋,作诸功德。忽夜梦亡父,言:「我受地狱苦无量,谢汝修行佛法,功德之力,我已得生天界。汝若为我将田百亩,舍入寺供佛斋僧,此功德不可思议,功超七祖,福及子孙。」仁钦遂依亡父所嘱,以满心愿。
杨旬
唐大历中,夔州推司杨旬,常持金刚般若,处心正直,积累阴功,感动穹旻。有子年二十三岁,习科举业。一日禀父,欲入试场。父云:「汝学未充,不可。」其父当夜梦一金刚神,谓旬曰:「汝念经阴骘有感,吾特来报。汝子将来必贵,若应科举,须改作杨桩名纳试奏,吾场屋中助子笔也。」旬既得梦,次日令子作杨桩名纳卷,果得第六名。次年赴省试,桩自梦见一金刚神,语桩曰:「今年省题,乃是『行王道而王』,汝可预留心意,切勿漏泄。」正试之日,果如其梦。试中第九十六名。及殿试毕,试官纳三名卷子御榻上,择日拆号唱名。桩再梦神语曰:「汝策甚好,却不中主文意,打在第五甲。吾今将汝卷于御榻上换了第一名卷。后日唱名,汝应夺天下都魁矣。缘汝父子平昔念经行善之报。」至斯,果应其梦。史岩闻推司杨旬子,中天下都魁,请旬赐坐,令旬解职。旬告史君曰:「念旬平日仰托二天之庇,奉公四十年,家无资产,唯积阴德,留得三个悭囊。」乞台旨取来,当厅开看。第一个有三十九文当三钱,第二个有四千余文折二钱,第三个计万数小钱。史君不知所以。旬曰:「每年承鞠勘公事,遇见有死囚,详其情理,可逭定为流罪,即投一当三钱。有犯流罪者,定为徒罪,投一拆二钱。有犯杖罪者,量轻或释放之,便投一小钱。又每效周篪,行太上感应篇十种利益:(一)收街市遣弃婴孩,倩人看养,俟年拾伍愿识认者,还父母团栾。(二)每年冬十一月初三为始,收六十已上,十五已下乞丐贫人,入本家养济院,每日给米一升,钱十五文。至二月初三日,已满一季,令其自便求趁。(三)普施应验汤药,救人疾苦。(四)施棺木,周急无力津送之家。(五)有女使不中使唤,不计身钱,量给衣资,从便改嫁。(六)旬处于世,专一戒杀,救护众生。遇有飞走物命,买赎放生。(七)每遇荒歉之年,其粮食贵籴贱籴,脤济贫民。(八)应有寺观崩损者,为修理之。圣像年深剥落者,为装饰之。或桥梁道路沟渠不通者,咸为治焉。(九)有远乡士夫,客旅流落者,斟量远近,以助裹粮,而周令还乡。(十)旬忝居推司,凡遇死囚,贷以复生,常推己及物,济人之急,救人之危,感动穹苍,赐旬男今日夺天下都魁,皆因旬平昔奉公行善之所致也。岂敢舍公门退职而自求安逸耶?」有诗二首,以呈史君。诗曰:
夔郡杨桩作状元为文司权四拾年
推情贷活人无数累积阴功感上天
人道公门不可入我道公门好修行
若使曲直无颠倒脚踏莲花步步生
何轸女
何轸妻刘氏,年二十六岁,生一男得两周,一女方周满。忽夜梦入冥司,判决刘氏来春三月命终。觉后思之,忧惶涕泣不已。其夫与亲属咸问哭泣之因,答曰:「尝梦入冥司,判我只有半年在世。至期果死无憾,但愧儿女无依。」忽一日自省,遂命画士绘画佛菩萨像一轴,恭敬供养,断除荤酒,昼夜躬对佛前,精处持念金刚般若经,回向发愿云:「惟愿我佛慈悲,增延世寿。若满四十五岁,儿女皆有娶嫁之期,死入黄泉,亦自瞑目。」每日专心持念,至三十八岁,儿得娶妇。及四十三岁,女得嫁人。以满所愿,至太和四年冬,恰满四十五岁,悉舍衣资,庄严佛像,为善俱毕。一日遍告骨肉亲缘曰:「吾死期已至。」何轸以为鬼魅所缠,不信有此。岁除日,刘氏自请大德沙门,祗对三宝之前,授以八关斋戒,沐浴更衣,独处一室,跏趺而坐,高声诵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诵毕寂然无声。儿女亲属俱入室看视,端然而坐,已化去矣!凛然如生,唯顶上热而灼手。凡四众士庶见者闻者,无不归敬三宝,赞叹希有。其夫何轸,一依亡僧之礼,营塔安葬于荆之北郭。
军校
唐乾符年间,兖州都督使崔尚书,法令甚严。有一军校,衙参不到,崔公大怒,令左右斩之。其军校就戮,颜色全然不变。众或异之,当时斩讫。至三更,军校睡觉,只见身体卧在街上,遂走归家,妻儿皆惊骇,恐是鬼魂。谓妻子曰:「我非鬼也。初被斩时,如醉梦中,罔知所以,今忽睡觉归来。」举家欢喜,明旦至帐前拜谢,崔公惊愕。谓曰:「汝有何术,今敢复来?」军校答曰:「素无他术,自幼至今,每日持念金刚经三卷。昨朝失晓,诵经过期,有犯军律。」崔再问曰:「汝知斩时否?」答曰:「初押出戟门外,只觉身如醉梦中,都不记忆。」又问曰:「汝所诵之经在何处?」答曰:「在家中佛厨函内。」崔急令取来。及开函,只见五色毫光,取经看时,已作两段矣。崔大惊异,亦自悔过。抚慰军校曰:「我与汝币帛,可买银箔,倩写此经一百卷,就延寿寺,命僧看念忏悔。」一时俱散施,留经十卷,恭就本寺佛殿供养。仍令图画就戮之处,并斩经之像,以彰灵迹。
孙翁
唐政和中,真州石匠孙翁,每日持念金刚经三卷。一日同三十余人入山凿石,忽山崩,尽丧其中,唯孙公在石罅处得活。经一十二年,因子孙凿石,穿透,见翁端坐,容貌如故。子孙惊拜,问翁何以得生,翁曰:「常持金刚经。」又问饥否?曰:「始初因吃一个酥饼,至今不饥。」翁问曰:「我昔所看之经在否?」子孙答曰:「有。」遂还家,遥取经看,上有一圆孔,恰如酥饼大。凡见闻者,无不赞叹此经有不可思议功德,能救护孙翁饥渴垂死之患难也。
刘县令
昔毗山刘县令,为官清廉,家法甚严。日诵金刚经三卷,寒暑不辍。前任运司幕官,同妻难月,梦见一僧从空而来,云:「有事冒于尊听,贫道修行六十余年,盖因世缘未了,再令出世,念合下善根成熟,特来依投,愿收录。」刘曰:「既蒙不弃,无吝见教。」其僧便入卧房,刘怒而觉。次日,其妻分娩得生一女,聪惠过人。年七岁,不曾从师,经书皆通晓。随父日诵金刚经,未及月余,便能暗诵。父母甚喜,年登十九,吟咏成章。女因患方愈,值夏月,忽作蚊蚋诗云:
昨日曾未与君期今朝擅自入罗帏
玉体任君食一饱犹作娇声殢阿谁
其父听得大怒,唤出厅前,深责情意,欲置之死地。母急来救,询问其由,女曰:「昨夜蚊虫叮我,今朝作诗,别无他事。」母即去白父,说其因由。父曰:「汝既在室,安得有此等语,句句有情」。女告父曰:「不然请题,奴别作四句。」父将剪子为题。女随口便答曰:
有情两股合无情两股开
快从腰里取长短任君裁
父微笑不语。女便入房,索浴更衣,出厅白父:「念奴适来,几乎不得其死,不如及早拜辞父母去矣。」因成颂曰:
十九年来作客清净无花无逸
了了分明归去一任东西南北
生也了死也了不论年多年少
今日拨转遇真空一轮明月清皎皎
描也难描画也难画
满头插花盘膝坐化。
宋承信
宋绍兴二年,有宋承信,居秀州华亭县。因患翻胃之疾,数年百药不能治疗。忽一夜,梦见有一梵僧,谓承信曰:「汝乃宿世冤[僣-曰+心],遂致今生受诸病苦。汝知否?应有世间男子妇人,或风瘫,或劳跛,或盲聋喑哑,或病缠身,经年累月,枕卧床席,将死不能。气绝者,其魂灵摄在阴司,考校前生今世所作罪恶,因缘果报,毫发无差。若有奉施金刚经,或自他书写,或毕世受持,才举心动念,遂惑阴府官曹,捡察善功,先放魂魄附体,次遇良医,其病即愈。」睡觉省悟,明旦令妻焚香,躬对诸佛菩萨之前,发愿甘许奉施金刚般若经一千卷,兼自尽形受持。尔后又复梦见有一金刚神,赐药一丸,令承信吞之。次日其病即瘥,将养月余,身轻体健,容貌精神俱获复旧。凡见闻者合掌称叹,此经有起死还生之功,可不戒且敬哉!
唐珍
宋唐珍,乃绍兴府会稽县押狱。日常持诵金刚经三卷,寒暑不易。绍兴八年,同楮旬诸茂偷据官钱,事觉,由县申解本府。赵相公判送司理院再勘。唐珍等至。夜梦一金刚神,语珍曰:「汝得平日持念金刚经有感,汝但放心,临断之际,吾当助相公神笔,先判楮旬诸茂,各决脊杖,配邻州。汝决杖一百,回监,俟赃足日呈放还家。」睡觉,再三思量:「我既为首,所犯刑名,其罪是一,安有轻重哉殊?不可晓。」以至临决断之时,逐一果应其梦,毫发无差。所见所闻之者,咸疑其异。方知金刚般若之功,有不可思议者也。遂感金刚神力,冥助赵相公之笔,复何疑哉!尔后发愿印施金刚般若经三百卷,尽世专精受持,寿至八十五岁,无疾而终。
王氏
宋绍兴九年,明州王氏,日常持金刚经。因夫带往岐州任所,身怀六甲二十八个月,不能分娩。又以多病,形骸羸瘦,深虑生产之时,子母难全,忧惶不已。一日倚门而立,偶见一僧,教化曰:「同增福利。」王氏将钱舍施已。僧云:「娘子有善根,何不印施金刚经?若发心印施得一千卷,见世增延福寿,父母子孙团圆,所愿皆遂,福及七祖。先亡一切眷属,咸获超升。」王氏猛省,依僧所嘱,遂印施金刚经一千卷,斋僧一千员。就念经一千卷,躬就天宁寺,对三宝前忏悔,求愿保祐生产之日,子母双全。早祈感格,斋罢还家,至夜三更,得梦,自见一金刚神,以杵指王氏腹,其疼不可忍,及觉,已生二男子在床,相貌圆满,令人爱乐。仰藉般若之功,天神卫护,报应之速。王氏既得母子双全,不胜忻幸。尔后专心齐素,诵经不辍,年至六十一岁,无疾忽尔身亡。自见二使者引见阎摩天子,敕问:「汝在生作何善业?」王氏答曰:「自幼持念金刚般若经,至今每日不缺。」天子赐金床与王氏,就殿侧坐,朗诵一遍,地狱辛酸之苦,一时停息。诸受地狱之人,普沾恩利。天子再问王氏:「何不诵咒。」答:「世间无本。」敕令鬼吏于藏中取咒本付王氏,嘱曰:「汝归阳间,展转流通,切勿遗坠。」天子又曰:「王氏向后寿终,迳生极乐世界,不复再来此处矣。」
补阙真言曰
唵 呼卢 呼卢 社曳 契 莎诃
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
二回向无上佛果菩提念念圆满
三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同生净土
朱进士
宋朝苏州府朱进士,服儒衣冠,习举士业,平昔罔知佛法之妙。一日闲游,偶至虎丘寺,正值佛印禅师讲演金刚般若经。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师逐一解说佛法大意,朱闻之甚喜。自念平日未尝闻此佛法,深有理焉!惜乎圆满,欢喜回家。次日午刻,忽睡去,梦一鬼吏,押五个罪人,朱亦随后。约行二里许,见一大街,入巷门,挂青布帘人家。鬼吏揭帘,罪人皆入。至厨房,见灶上桶内有汤,罪人皆去吃。朱亦觉渴,方欲饮,被鬼吏喝住曰:「听佛法之人不得饮!」因此惊觉,心疑此梦。信步行至大街,入巷,果有人家与梦中无异。朱扣门入,其家主翁见进士至,急忙相接。朱问:「适来使宅厨房,有何动静?」主翁遂问家人,言厨下方养得六个小犬,内一枚死者。朱即惊惶流汗,自谓若不得闻佛法之力,遂入狗胎,化为畜类矣。因弃其旧习,专心持念金刚般若经,寒暑不辍,寿至八十九岁,功行圆满,于八月十五日,遍请诸山师德道友亲朋相送,就升于后园树枝梢上,说四句偈,与众相别,端然立化去矣。偈曰:
八十九年朱公两手劈破虚空
脚蹈浮云粉碎立化菩提树东
扬琰
宋乾道七年,三月十三日,左中太夫龙图阁待制提举佑神观扬琰,和王之子也。偶梦见父和王偕母夫人。龙图省记考妣已弃诸孤,恐亟去,恳留为十月之款,和王许之。龙图再拜,劝酒委曲如生之礼。龙图泣,和王及夫人亦泣。龙图禀考和王:「寻常所修功德,烧献钱焉人物,用得否?」和王曰:「用得。」再问:「释道功果执胜。」和王云:「一日但举手翻覆。」龙又问:「世间经文孰胜?」和王答:「阴府深敬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汝若为吾印施得一千卷,最为第一。」龙图意谓欲冥器,即对云:「容造以献。」和王曰:「可。」时以暮矣,顷刻有一急足从水中行来,报覆酉时有金字牌过楚州。龙图再禀:「大人今在何处?」和王云:「吾管地部。」方眷恋间,忽然睡觉,不胜悲感,泪流枕席。遂念和王英爽不昧,神色如生。盖和王为宋大将,历百战戡定祸乱,大功不一。受降不杀,全活甚众。入扈殿垂四十年,未尝妄刑一人。忠厚明恕,宜得功德之助,有所主宰。且晤人间所修功德,看诵金刚经文,所焚冥器,阴府皆得用之。又知善恶报应,冥阳一趣,无间彼此,亦足以劝世之为善者也。龙图恭睹释迦世尊降生之日,就禅福资寺,修设天地冥阳水陆大斋一会,及斋僧若干,如法修礼金光明三德妙忏一七昼夜。命僧看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藏,计五千四十八卷,用资二亲冥福也。
承局周兴
宋淳凞元年,杨州府承局周兴,自幼日诵金刚经一卷,公私不易其心。尝承太守莫队差兴赍弊帛香烛寿礼约有一千余贯,往行在送朝贵生日。行至瓜洲渡客店郁三家投宿,其夫妻见承局行李重货,唤兄郁二谋意商量,夜至三更入房,将周兴潜地打杀,离店五里许,埋在路傍,行李财物,尽行劫已。缘承局过限,回札延引杳无所归,其妻子被官府两次监禁杖限。焂经一年,实难追获。后因太守被召赴行在,一行人从起程,未乃到瓜洲渡,尚有五里许。忽有一朵莲花,拦在路上。太守令从者折之,刀斫亦不断,遂掘至四五尺,只见一死人,其莲花从口中出。众人庆护取出,子细看时,尚自眼动,再三熟视去,是周承局也。取到人家,以粥徐徐调理,次日方能言语,云:「被客店郁二等劫死,埋地已得十六个月。」太守惊问:「因甚活?且不饥。」答曰:「得日前持诵金刚经力,被埋在地如梦中,见有一金刚神,将一朵莲花插在周兴口中,至今不觉饥渴。」太守合掌赞叹云:「尝闻此经有不可思议功德,自愧将渠妻子经年监禁,悔何及矣!且平日所理公案,不无冤枉。」即移牒杨州府官,请速为释放周兴妻子。立便差人追捉郁二郁三并妻等人,究问明白。郁二等招伏,打死周兴,劫了锦段拾疋,沉香一块,寿烛十根,并献寿礼物等款成。具录闻奏,奉旨议得:周兴承佛法功德力,故神天守护,今已得活。其郁二郁三谋劫,罪情实重,若与贷命,虑后再有阴谋害人,并与重杖处死。其妻决脊二十,编管海外军州,永不放还。善既有报,其恶亦然,可不诫哉!
郭承思
绍兴府寄居郭承思,新除温州参军,将欲之任,亲诣天宁寺佛菩萨之前,焚香发愿云:挈家九口赴任温州,一愿到任,合家不食牛肉。二愿掌权处政,常行方便,恤念孤贫,济人之急,救人之危。俟考满还乡,誓舍财金,书金刚般若经一卷,恭入佛殿,永远供养。后得三考满,与同寮官司法元珍迪功,共买舟涉海还乡。参军家眷居船前仓,司法居后仓。行至绍兴府界首,偶值风涛大作,四面昏黑,众皆惊惧,只见海内鬼神,将船凿为两段。郭思承前仓,风帆顺便,径直到岸。司法后船,人口行李尽皆沉溺海中。盖缘司法任政徇私,拗曲作直,致招此报。郭参军秉心良善,奉公执法,誓愿救人又承金刚般若之力救护,平复还乡。善恶报应,如指诸掌。见者闻者,无不感叹。
赵璧
泗州书生赵璧,赴京应举。其妻已亡,后赵璧及第还乡,离家十里许,似梦非梦,见亡妻在路傍,哀告甚切,云:「念奴在生之日,杀害物命,每于蟹出之时,买作醉蟹,恣意食啖。自死之后,准阎摩天子敕驰入蟹山,被群蟹钳其眼目,及遍身流血,昼夜受苦。又生前不合吐酒余残饮剩盏脚,阴司积聚五石九斗七升五合。使奴阳寿,先减一纪,又受三七日大地狱苦。再准王敕,若狱吏监奴卖酒,以俟无常鬼追到亡魂,俱勒来买酒,却就奴身上剌血应卖,升合务要补填原数足日,别受地狱。今闻夫主及第荣归,特来哀告,阴府深敬书写金刚般若经,乞将奴房奁变卖,若为奴写得七卷,仗此般若之功,实可救拔地狱之苦。」其夫允诺,才到家,即便舍财,请僧写经。方了两卷,一日备祭祀礼,为妻上坟。方到暮侧,忽见一老翁,言:「吾是小神土地,汝妻承写经功德,昨日午时,准阎摩王敕,上升天界。地下不复见矣。」岂不见佛印禅师戒杀文曰:「鳞甲羽毛诸品类,众生与佛心无二,只为当时错用心,致使今生头角异。水中游,林里戏,何忍将来充日计?磨刀煮火或研齑,口不能言眼还觑,或槌榼,或刀剌,牵入镬汤深可畏。追燖毛羽括皮鳞,刮脊剜心犹吐气,美君喉,夸好味,劝子劝妻言俊利。只知恣性纵无明,不惧阴司毫发记。命才终,冤对至,面睹阎王争敢讳。从头一一报无差,炉炭镬汤何处避。劝贤毫,须戒忌,莫把众生当容易。食他一脔脔还他,古圣贤言终不伪。戒杀兼能买放生,免入阿鼻无间地。」又满庭芳词:「鳞甲何多,羽毛无数,悟来佛性,皆同世人。何事刚受口头肥,痛把众生剖割刀。头转鲜血飞红,零炮碎炙,不忍见渠。侬喉咙咽罢,龙肝凤髓,毕竟无踪,谩羸得,生前夭寿多凶。奉劝世人省悟,休恣意,击恼阎翁,轮回本来面目,改换眨时中。」
李玄宗女
荆州江邻李玄宗女,年十三岁时,梦见一梵僧,谓女曰:「汝有善根,何不持念金刚经?」又云:「世间若有男子女人,每日净心能诵一卷,阳间增延寿算,百年命终,即生天界。若能究竟般若,宜到涅槃彼岸。或有看经,虽未圆就,死入阴府,不能拘录,即判生富贵之家,受诸胜报。」玄宗女依僧之嘱,日诵三卷。年二十四岁,不愿有家。忽患伤寒,三日而卒。有二使者,引见阎摩天子。照勘其女无罪,及见女子头上有佛显现,王云:「此女既有般若之功,即判还魂。」临放时,王嘱曰:「汝父有仇仇,遂使阳间,先减二纪之寿,不久追入阴司对证。因汝父好将活鱼切鲙,今有鱼七千余头,状诉索命。汝若不信,归阳间问父,每夜梦见落在网中,日日头痛,此是鱼求报也。」女得还魂,以阴府事,逐一白父。其父闻之,惊惶无措。遂同女往天宁寺大佛殿内,斋僧百员,发愿断除荤酒,手写金刚般若经四十九卷。写经已毕,玄宗忽一夜梦见有数百青衣童子,俱拜玄宗。口称我等昔日被君杀戮,各经阴府诉其冤,索君性命。今蒙写经功德,我等咸承善力,出离三涂苦趣,各得往生善道。君既释冤,阴司复还原寿,又添遐算。玄宗闻之,不胜欣喜。自尔持诵经文不辍,为善不废,寿至百二十岁,无疾索浴告终。
王迪功
县尉王迪功,好鹰猎杀害众生为乐。有妻在家,日诵金刚经。一日妻正念经,见夫出猎方归。其妻苦劝夫,从持经功德分第十五,同念此一分。不肯终卷,竟入厨房,烹炮物命,恣意饮宴。后过五年,迪功忽患中风在床,经年不愈。一日自见二使者来追,命尽而卒。唯心头有气。二使者引见阎摩天子,怒责迪功曰:「汝既受爵禄,何不福上增修,却好杀害生命,减算绝禄。」令狱驱入镬汤之内,其鬼吏捡簿,告王曰:「此人虽有杀业,善藉重如山,生前尝得其妻劝念金刚经一分,功德虽片纸,重如恶簿,合与免罪,放还阳间。」天子敕曰:「就镬汤内取一杓汤,淋其背,然后放还。」因得再活,后患背疽,遍体溃烂,痛不可忍,百药不能治。一日令妻就佛前代发愿云:「今后誓不杀生,侯病痊日,愿自手书金刚经,斋素受持。」忽一夜梦见一僧,用手摩迪功背三匝,至天明视其疽已痊,更无痕瘾。善恶之报如此。
冯察院
冯察院日诵金刚般若经三卷,年至二十八岁。一日为国事,修札具奏至帝。当夜四更,忽见二使者追入冥府,引见阎摩天子,敕曰:「汝寿合至七十九,官至枢府。缘汝奏札,于国损民,汝当绝禄除算。」冯惊愕,俯伏告曰:「臣既阳寿未尽,乞赐再生,誓当毕世持经,常行阴骘,不造罪僣,有犯天律。」王悯其回心向善,放回阳间,再三诫谕曰:「凡掌权政,可制簿一面,日间作事,夜必书之。既不可书,必不可作。此延年之术也。才举一善,专民恤物,增延福寿。若用刻剥之心,上帝恶之,则促寿减禄。」凭得再生,日行方便,利国施民,阴德日著。寿至九十八,官拜丞相。忽一日卧疾,有第九子方十一岁,出厅前嬉戏,见无数牛头马面狱卒。子问诸鬼曰:「何缘来此?」鬼吏答曰:「我等特来迎接阎摩天子。」其子惊惶,哭入堂内,以所见白父。丞相笑而抚掌曰:「生为上柱国,死作阎摩王,是吾职也。」颂曰:
休将铅笔逞文笔回礼空王乐出家
已发一心归大道不须六贼苦拦遮
劝同妻妾终成疾位极公卿一似花
从此晚年凭惠剑愿将名字寄丹霞
索浴更朝衣坐化。又颂曰:
大洋海里打鼓须弥顶上闻钟
业镜将来烁破翻身透出虚空
姜学生
送州姜学生,村居二十三岁,暴疾夭亡,见二使者追魂,引见阎摩天子,敕曰:「汝前生修福,注今生寿年八十二岁,丁丑科赴试得举,官至公卿。汝不合杀牛食肉,有犯天律。准玉帝敕,令汝减算绝禄。汝即读书,岂不闻海州雷雨七日七夜,天降石鼓,记曰:『万物唯心造,为牛最苦幸,君看横死者,尽是食牛人。』昔有进士庾信,杀牛食肉,恃文章聪明,毁谤三宝。自死之后,受诸地狱。今变为乌龟。」王敕鬼吏牵乌龟至殿下,令姜学生看。其龟有九头,头目并皆流血,苦痛不已,此即庾信也。有一鬼吏语生曰:「汝急告天子,改恶修善,乞赐还魂。若判入地狱,无有出期。」生曰:「有何门路,愿求指教。」鬼吏曰:「阴府深敬重书写受持妙法莲花经,金刚般若经。汝若发心,即获脱免。」得此遂告天子曰:「念生双亲垂老,别无兄弟侍养处世。年幼不知罪福,致犯重罪。虽读庾信文词,却不曾毁谤佛僧。既阳寿未终,乞此放回阳间,孝养父母。发愿书写妙法莲花经,金刚般若经。毕世食素,精勤受持。」天子悯其回心,改恶从善,责放还魂。天子诫曰:「汝回阳间,孝养父母,恭敬三宝,诵持经典,修行善业。若再违犯,卒入黄泉,千佛出世,不通忏悔。」姜学生既得还魂,亲识邻里,咸来询问其由,无不惭愧,改过自新矣。
霍参军
霍参军诵持金刚经,忽见厅下地裂,涌出包龙图,称吾是速报司。参军问速报司曰:「报恶不报善,善者受饥寒,恶者丰衣饭;清者难度日,浊者多荣变;孝顺多幸苦,五逆人爱见。速报司唯当灵不灵,唯当现不现;既灵须显灵,既现须教现。愿赐一明言,免使阎浮众生怨。」包龙图答曰:「吾掌速报司,非是不报恶,非是不报善;善者暂时贫,恶者权饱暖。浊逆曲恶辈,报案尽抄名。第一抄名姓,二除福禄神,三教绝后代,四遣祸星临,五使狂心计,六被恶人亲,七须寿命短,八报病缠身,九遭水火厄,十被王法刑。如此十苦难,尽是十恶人。参军休问我,照鉴甚分明。一朝天地见,万福一齐临。诗曰:
湛湛清天不可欺未曾举意早先知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速与来迟」
霍参军再问速报司:「阳间有僧尼善友及士夫黎庶,有受持金刚般若经之人,将来百年命尽,死入幽冥,得超升否?」包龙图答曰:「用得。」
张隐
张隐年方弱冠,食素,常诵金刚经。同里屠儿亦名张隐,为杀猪羊数多,被冤仇院府诉冤,准阎摩天子敕,阴使误追张隐。责曰:「汝生处世,何得杀害生灵?」隐答曰:「看经为务,不曾宰杀。」王索业镜照看,果有善根。天子问鬼吏曰:「张隐合得寿命多少?」鬼吏阅簿,寿至九十岁。天子语隐曰:「汝既不曾宰杀,兼乃持经,今汝放还魂。」隐死时,正当仲夏。已经三七,尸体腐坏,不任再附。后来告王曰:「汝尸既不任托。」敕使者急追屠儿张隐来受报。王谓持经张隐曰:「汝与屠儿同名同姓,同年月日时,宜托彼尸而活。」屠家见夫死三日复省,不胜欣喜。略不顾,迳走归元居,语本妻与子曰:「我再得还生。」屠家认作夫,看经之家认作父,两家各诤,孰能甄别。于是经官,乃明准刺史判曰:「身魂两生,姓名不殊;生本各枝,死回同气。身属屠家,其性情声音,却是持经之人。实难分辨,仰两家轮流各养一月。」仍具实表奏朝廷,以为罕事。屠儿子孙,改恶从善矣。
徐[王+己]
徐[王+己]乃杭州人吏,每夜五更,持诵金刚经三卷毕,方入公门。其家富,一日有劫贼百余人,竟入徐[王+己]家,将老小并用拘缚,将徐[王+己]缚箭垛上,[王+己]曰:「金刚不坏身,今如之何?」须臾只见佛现空中,畏心稍释,众贼咸放箭射之,连发百箭,或中垛堕地,[王+己]身上下俱无所伤。众贼惊骇,问[王+己]:「汝有何术?」答曰:「无术,每日专心受持金刚般若经。想是三宝龙天救护,有此感应。」众贼合掌惊悟,并释放之。
陆翁
湖州城南屠户陆翁,年二十三岁时,门前见一云水僧弥,教化有缘人。陆不领解,僧云:「汝杀猪羊不计其数,何不改业?」陆曰:「承袭祖业,不忍弃舍。」僧云:「汝若不改,后世必堕此类,仍被他杀,冤冤相报,无有出期。贫僧观汝,宿有善根,何不受持妙法莲花经,及金刚般若经。汝若受持,消除恶业,增长善福。岂不见仁宗皇帝御赞莲经云:
「六万余言七轴装无边妙义内含藏
溢心甘露时时润灌顶醍醐滴滴凉
白玉齿边流舍利红莲舌上放毫光
假饶造罪如山岳只消妙法二三行」
僧言讫,回头不见。陆遂省悟,想是佛及观音菩萨化身来劝化我,即请画工,绘装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相一轴,设席供养。投师习诵妙法莲花经金刚般若经。未及五年,自能暗诵。且如明日宰杀猪羊几许,预夜躬就佛前焚香,持诵莲经一部,金刚经一七卷,对佛忏悔。口称来晨杀猪羊几口,愿将看经功德超度被杀猪羊,尽此报身,早生净土。愿我命终之时,免斯冤对。朝日相似。陆反觉身轻体健,自得其乐。年至八十一岁,将死半月之前,遍请亲戚朋友、市户邻居,言在十一月初九日辞世。至日,聊备蔬食,只迎相别。至期俱赴斋罢,果能索浴更衣,端然坐化。凡士夫乡友,无不瞻仰称叹。时周璟亲见,亦同相送。
颂曰:
陆翁处世实奇哉儿女亲绣笑满腮
八十一年如梦觉百千三昧绝疑猜
杀生不碍真如性念佛先空罪福堆
感得慈尊来接引水晶宫里白莲开
颂曰:
六十余年专杀业手提刀秤暗修行
今朝得趣菩提路水里莲花火里生
金刚经渊源
《金刚经》,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顽强、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
名。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说一切世间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即是非相;主张认识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
即放弃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追求,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
体认诸法实相的境地。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
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
一,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
现存于大英图书馆。
《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
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
金刚经属于《大正新修大藏经》中般若部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由于该
经旨在论述成道境界,即无上正等正觉,在佛教中亦为“不可说境界”,故尽管经文篇幅短小,其文字结构
仍然晦涩复杂。经文中强调“真理”本身的不合逻辑,必须躬亲体验才能感悟,而无法透过文字和简单逻辑
推理而得。由于其精神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念相契合,《金刚经》在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以后的禅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也随之源远流长。
《金刚经》是彻底解放烦恼心灵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千余年来,不晓得
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
金刚经的文字简洁,稍微有点文言文基础的人都可从文字上读懂此书,只是有时需要了解一些佛教里
的术语及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佛教术语等。但由于该经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通过简单的文字全面
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经作注讲解。当代也有许多大师讲
解和注解此经,其文字更便于当代人理解。但无论哪位大师的注解都会加入自己的思维和意识的成份,只
能帮助理解,而不要机械地当做经的本意。只有真实修证的圣者,才能体悟和传授金刚经的真实思想。比
较公认的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因金刚经而开悟,在其弟子整理的《六祖坛经立即搜索》中,处处闪耀着
《金刚经》思想的光辉。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是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超越了一切宗教
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因此我们学习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不论何种宗教信仰的
人,都可以从金刚经中得到裨益。但前提是首先要把自己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
来研究金刚经的思想与精神。这样才不会被宗教的形式蒙蔽住智慧的光芒,才能让思想从固有的囹圄中解
放出来,见到世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