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好友群
  • 点评
  • 收藏

卷十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之一

尔时佛告具寿善现,汝以辩才当为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令於般若波罗蜜多修学究竟。时诸菩萨摩诃萨众及大声闻。天龙药叉。人非人等。咸作是念。今尊者善现,为以自慧辩才之力。当为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令於般若波罗蜜多修学究竟。为当承佛威神力耶。具寿善现知诸菩萨摩诃萨众及大声闻天龙药叉人非人等心之所念。便告具寿舍利子言:诸佛弟子所说法教。当知皆承佛威神力。何以故?舍利子,诸佛为他宣说法要。彼承佛教精勤修学。便能证得诸法实性。由是为他有所宣说。皆与法性能不相违。故佛所言如灯传照。舍利子,我当承佛威神加被为诸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令於般若波罗蜜多修学究竟。非以自慧辩才之力。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非诸声闻独觉境界。

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佛所敕。汝以辩才当为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令於般若波罗蜜多修学究竟。世尊,此中何法名为菩萨摩诃萨。复有何法名为般若波罗蜜多世尊,我不见有法可名菩萨摩诃萨。亦不见有法可名般若波罗蜜多。如是二名亦不见有。云何令我为诸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教诫教授诸菩萨摩诃萨令於般若波罗蜜多修学究竟。佛言:善现,菩萨摩诃萨但有名。谓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亦但有名。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如是二名亦但有名。善现,此之三名。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如是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善现当知。譬如我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之为我。如是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亦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有情乃至见者,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譬如色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之为色。如是受想行识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受想行识。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譬如眼处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眼处。如是耳鼻舌身意处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耳鼻舌身意处。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譬如色处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色处。如是声香味触法处。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声香味触法处。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复次善现,譬如眼界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眼界。如是耳鼻舌身意界。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耳鼻舌身意界。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譬如色界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色界。如是声香味触法界。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声香味触法界。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譬如眼识界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眼识界。如是耳鼻舌身意识界。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耳鼻舌身意识界。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譬如眼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眼触。如是耳鼻舌身意触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耳鼻舌身意触。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复次善现,譬如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眼触为缘所生诸受。如是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亦但是假法。如是法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受。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譬如内身所有头颈肩膊手臂腹背胸胁腰脊髀膝腨胫足等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内身所有头颈乃至足等。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

复次善现,譬如外事所有草木根茎枝叶华果等物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外事所有草木根茎枝叶华果等物。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复次善现,譬如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复次善现,譬如幻事。梦境响像阳焰光影。若寻香城变化事等。但是假名。如是名假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幻事乃至变化事等。如是一切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若般若波罗蜜多。若此二名皆是假法。如是假法不生不灭。唯有想等想。施设言说谓为菩萨摩诃萨。谓为般若波罗蜜多。及此二名。如是三种但有假名。此诸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可得故。如是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於一切法。名假法假及教授假。应正修学。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色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受想行识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色若乐若苦。不应观受想行识若乐若苦。不应观色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受想行识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色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受想行识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色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受想行识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色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受想行识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色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受想行识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色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受想行识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色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受想行识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色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受想行识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色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受想行识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色若生若灭。不应观受想行识若生若灭。不应观色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受想行识若善若非善。不应观色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受想行识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色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受想行识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色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受想行识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色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受想行识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色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受想行识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色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受想行识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色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受想行识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眼处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常若无常。不应观眼处若乐若苦。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乐若苦。不应观眼处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我若无我。不应观眼处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净若不净。不应观眼处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空若不空。不应观眼处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眼处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眼处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眼处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眼处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眼处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眼处若生若灭。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生若灭。不应观眼处若善若非善。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善若非善。不应观眼处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眼处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眼处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眼处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眼处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眼处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眼处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耳鼻舌身意处。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色处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色处若乐若苦。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乐若苦。不应观色处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色处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色处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色处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色处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色处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色处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色处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色处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色处若生若灭。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生若灭。不应观色处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善若非善。不应观色处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色处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色处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色处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色处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色处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色处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声香味触法处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眼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眼界若乐若苦。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乐若苦。不应观眼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眼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眼界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空若不空。不应观眼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眼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眼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眼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眼界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眼界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眼界若生若灭。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生若灭。不应观眼界若善若非善。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善若非善。不应观眼界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眼界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眼界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眼界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眼界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眼界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眼界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耳鼻舌身意界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色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色界若乐若苦。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乐若苦。不应观色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色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色界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色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色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色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色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色界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色界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色界若生若灭。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生若灭。不应观色界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善若非善。不应观色界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色界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色界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色界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色界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色界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色界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声香味触法界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眼识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眼识界若乐若苦。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乐若苦。不应观眼识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眼识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眼识界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空若不空。不应观眼识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眼识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眼识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眼识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眼识界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眼识界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眼识界若生若灭。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生若灭。不应观眼识界若善若非善。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善若非善。不应观眼识界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眼识界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眼识界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眼识界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眼识界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眼识界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眼识界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识界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眼触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常若无常。不应观眼触若乐若苦。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乐若苦。不应观眼触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我若无我。不应观眼触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净若不净。不应观眼触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空若不空。不应观眼触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眼触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眼触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眼触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眼触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眼触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眼触若生若灭。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生若灭。不应观眼触若善若非善。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善若非善。不应观眼触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眼触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眼触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眼触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眼触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眼触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眼触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常若无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常若无常。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乐若苦。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乐若苦。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我若无我。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我若无我。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净若不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净若不净。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空若不空。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空若不空。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生若灭。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生若灭。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善若非善。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善若非善。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眼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可得若不可得。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应观地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地界若乐若苦。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乐若苦。不应观地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地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地界若空若不空。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空若不空。不应观地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有相若无相。不应观地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有愿若无愿。不应观地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寂静若不寂静。不应观地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远离若不远离。不应观地界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有为若无为。不应观地界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有漏若无漏。不应观地界若生若灭。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生若灭。不应观地界若善若非善。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善若非善。不应观地界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有罪若无罪。不应观地界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有烦恼若无烦恼。不应观地界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世间若出世间。不应观地界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杂染若清净。不应观地界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属生死若属涅槃。不应观地界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不应观地界若可得若不可得。不应观水火风空识界若可得若不可得。

6
文章点评
2022-05-18
卷一
△初分缘起品第一之一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顶。与大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得真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如调慧马亦如大龙。已作所作已办所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解脱。至心自在第一究竟。除阿.. <详情>
2022-05-18
卷二
△初分缘起品第一之二尔时北方尽克伽沙等世界。最後世界名曰最胜。佛号胜帝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时现在彼。安隐住持。为诸菩萨摩诃萨众说大般若波罗蜜多。彼有菩萨名曰胜授。见此大光大地变动及佛身相。心.. <详情>
2022-05-18
卷三
△初分学观品第二之一尔时世尊知诸世界。若天魔梵。若诸沙门。若婆罗门。若揵达缚。若阿素洛。若诸龙神。若诸菩萨摩诃萨众。住最後身绍尊位者,若馀一切於法有缘人非人等。皆来集会。便告具寿舍利子言:若菩萨摩诃萨欲於一切法等觉一切相。当学般若.. <详情>
2022-05-18
卷四
△初分学观品第二之二佛告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已能成办如是功德。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四大天王。皆大欢喜咸作是念。我等今者应以四钵奉此菩萨。如昔天王奉先佛钵。是时三千大千世界。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 <详情>
2022-05-18
卷五
△初分相应品第三之二复次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色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受想行识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眼处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耳鼻舌身意处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色处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声香味触法处若相应若不相应。不见眼.. <详情>

文章 600

获赞 12000

访问量 1376956

相关章节

简介

(梵文Mahā-prajňāpāramitāsūtra) “般若波罗蜜多”(Prajňāpāramitā),意为“通过智慧到彼岸”。略称《大般若经》、《般若经》。佛经名。为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从显庆五年(660年)到龙朔三年(663年)译。六百卷。《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法师于西域得三本,到此翻译之日,文有疑错,即校三本以定之,殷勤省覆,方乃著文。”认为世俗认识及其面对的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理”,达到觉悟解脱。为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共分四处(按所传佛陀说法处所王舍城的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分类,相当四集)、十六会(相当于编)、二百七十五分(相当于章)。其中第一、三、五、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会,合四百八十一卷,是玄奘新译;其他各会属重译,例如:  第二会(卷四百零一至四百七十八)与西晋无罗叉和竺叔兰译《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光赞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四会(卷五百三十八至五百五十五)与东汉末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即《般若道行品经》)、三国吴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九会(卷五百七十七)与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经》、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经》等是同本异译。
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