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因果故事莲花比丘尼

佛教因果故事莲花比丘尼

2022-08-18 05:55

  • 静心咒是佛教还是道教
  • 彭措郎甲堪布
  • 净界法师楞严经mp3
  • 七佛灭罪真言的功效
  • 中阴身救度法
  • 新乡定国寺的传说
  • 白度母心咒的意思解释
  • 俱舍论谁讲得最好
  • 如何理解佛教中的“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buerfamen),佛家用语,指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今用以称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法门:指修行入道的门径。原指不靠言语传授,只靠内心思考求得大彻大悟的修道门径。后指最好的或....

    2023-01-13 09:06

    8

  • 美国科学家发现因果报应的重大秘密

    据大陆媒体报道,英美两所大学,加德夫大学与德州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恶有恶报”有科学根据。统计发现,少年罪犯的身体虽然常比起同年龄的守法少年强壮,但当他们步入中年之后,健康状....

    2023-01-13 08:55

    5

  • 引力波的预言者谈佛教

    科学是人类对佛学的验证“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我不能设想真正的科学家会....

    2023-01-13 08:49

    9

  • 为什么学佛首先必须相信三世因果?

    佛教不但讲‘因果’,而且还特别强调‘三世因果’。—你前生种什么因,这一生就会得什么果。今生种了什么因,来生也会受什么果。就好像因果经上所说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

    2023-01-13 08:46

    6

  • 佛教中的“业力”与“愿力”有何不同?

    业力是因造作善恶之业,以招感相应果报而得。有部《毗奈耶》云:“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中阿含经》又说:“身、口、意三业,以意业为重。”意即心意。身....

    2023-01-13 08:36

    5

  • 学佛忏悔后还用承担因果吗?

    关于业力能否忏悔的问题,我们首先不能存有自性见。因为业也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的。既然是缘起的,必定可以对治,这一前提应当确定。否则,将业视为固定不变的力量,显然不符合佛法的缘起....

    2023-01-13 08:31

    7

  • 佛教有男女平等的概念吗?

    佛教称女性为女众,有关女众的地位,常被讨论的例子,是“八敬法”。依“八敬法”女众不能独立,必须仰靠男众,不能和男众共住,也不能离开男众太远而住;必须要请男众的长老上座,每半个....

    2023-01-13 08:19

    6

  • 从《心经》经文谈人的三世因果观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乃说明十二因缘的流转和还灭也是离不了空性。从无明到老死一共有十二个阶段,显示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过程,这是佛法里很重....

    2023-01-12 11:54

    15

  • 青年僧的故事--般若心经

    从一柱门方向突然传来叫师父的声音。被陌生人喊声吓到的青年,以戒备的眼神望去,看见两名男子向庵这边挥着手。青年吓坏了,停住手看着老僧。「楞着干什么,还不继续刻?」老僧划着船接两....

    2023-01-12 10:56

    4

  • 索达吉堪布:佛教中调整情绪的方法

    用慈悲观来放大自己的心量首先,我们任何一个人的心态,如果特别痛苦,或者生嗔恨心,也就是愤怒的心——实际上这种心态很多都是心胸狭窄导致的。我们大乘佛教当中有一种叫作慈悲观,慈悲....

    2023-01-12 09:45

    4

  • 诵读心经,除去顽疾的故事!

    释静之。姓赵。雍州高陵人。父母念善绝无息胤。祈求遍至而无所果。遂念观音旬内有娠。能令母氏厌恶欲染辛腥永绝。诞育之后。年七八岁乐阿弥陀观。依文修学随位并成。行见美境骨观明净。性....

    2023-01-12 09:24

    6

  • 玄奘大师与心经的故事

    话说玄奘大师来到四川益州,挂单在空惠寺,在那里遇到了一位生病的出家人,大师悉心照顾。一次交谈中,大师提起自己将去天竺等国学法取经之事。那位僧人听后慨叹说:为了求法而不顾个人安....

    2023-01-12 09:05

    7

  • 藏传佛教“三字咒”具有惊世骇俗的功德

    【发音】英文音译:OmArHum汉语拼音:WengAHong汉字音译:嗡啊吽【说明】“嗡阿吽”三字明,又称为金刚诵,是佛教之藏密主教金刚总持即本初法身佛普贤王如来的根本咒,代表佛的三密和三身....

    2023-01-12 08:47

    8

  • 潘宗光教授谈佛教

    [编者摘要]在一般人看来,科学与宗教是不相容的,甚至是对立的。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作者认为,佛教和科学两者范畴不同,但两者并无冲突。并特别尝试利用自己对科学的认识,从科学的角度,....

    2023-01-12 08:13

    7

  • 为何佛教可以如此正确地理解人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佛教徒和神经系统学家都研究过佛教和神经科学,他们的研究结果交叉重叠。很遗憾,我个人过去对此并不感兴趣,因为我已经听说过各种关于不同宗教的类似事情,所以我....

    2023-01-11 11:43

    13

  • 凡夫为何看不到因果报应?

    有人说:“什么善恶报应,都是劝人向善的空话!说说而已,骗骗那些迷信的人的,我怎么看不见报应呢?如果有的话,你把它拿出来给我看看我就相信了”劝人向善固然是好事,但是也不能说假话....

    2023-01-11 11:08

    9

  • 【佛教因果】儿女是来讨债的吗?

    儿女,有四种来头:一是报恩,一是报怨;一是还债,一是讨债。大家都能明白,“讨债鬼呀……”。我就遇到一个讨债鬼,那真的是讨债鬼,就在我们弘愿寺旁边住的一家,妈妈信基督教,爸爸不信....

    2023-01-11 10:43

    3

  • 《离幸福很近》--佛教的未来需要你我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涅庆日俄再爱香堪色自大圣境五台....

    2023-01-11 10:17

    2

  • 《离幸福很近》--让你重新认识佛教

    让你重新认识佛教——对佛教徒的几点忠告今天,我们学习一下佛教方面的简单知识。一般来讲,世间人在实践、创业之前,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以此对前途有一种指导。同样,我们佛教徒在实修....

    2023-01-11 09:49

    5

  • 基诺·里维斯:《妙法莲华经》与佛教徒的社会责任

    序言人们经常认为佛教仅仅只与人的头脑和心灵的经历有关系,因此被排除在社会契约或社会责任之外。在这篇短文中,我想表达的观点是,不管其他的佛教教义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对于《妙法莲华经》....

    2023-01-11 09:07

    12

  • 佛教的慈悲主义具体指的是什么?

    谈到佛教,大家总是说:“佛教以慈悲为怀”,慈悲是妇孺皆晓的名词,慈悲为怀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但是许多人不了解慈悲的真正意义。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虽然有无量的法门、教义,但....

    2023-01-11 08:13

    9

23456789101112

(c)2022 Suchaoren.Com Reserved 素超人